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游客黑名单”不能仅是一张名单(图)

2016年09月26日 11:05   来源:东方网   黄齐超

  为了制止不文明行为,2015年4月,国家旅游局出台《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6类不文明行为将被“记录在案”。这也被旅游业内称为“游客黑名单”。然而,一年多过去了,任性游客依旧屡见不鲜。在备受诟病的不文明行为面前,黑名单,为何震不住任性出游?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不同程度的不文明行为,怎么衡量?如何记录?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如何界定?这些问题都需厘清。(9月25日《工人日报》)

  游客在旅游行程中的不文明行为被记录在案,这被成为“游客黑名单”。很显然,“游客黑名单”制度的本意是惩戒不文明行为,震慑那些任性游客。可是,一年多过去了,黑名单制度并没有发挥预期的震慑力,难免让人失望。

  “游客黑名单”预期落空,首先与游客黑名单执行力度过于软弱有关。入选黑名单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把9条“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定为黑名单标准,但不文明的游客太多,不幸入选黑名单的概率太低。现实中,哪怕是游客的行为再恶劣,如果景区和导游不较真,如果媒体不介入曝光,如果公众不围观,不文明游客一般很难入榜。截至目前,仅有22位游客赫然在列,这足以证明落实黑名单的尴尬。所以,要想发挥黑名单的震慑力,必须严格执行,不能让黑名单离不文明游客太远。

  严格落实黑名单制度,旅游部门一方面应加大黑名单制度的宣传力度,形成一种文明出游的氛围,并拓宽举报渠道,让公众参与到不文明行为的举报中来;另一方面,也应从督促景区和旅行社入手,让他们拥有评议游客的权力,对不积极落实黑名单制度的旅行社和导游要惩戒。比如旅游部门采取具体措施,不仅让导游先讲解文明行为注意事项,且每天要对每一名游客文明行为加以评议,行程结束形成一个总的评价,交给旅行社。

  其次,黑名单的惩戒力度偏弱。22名游客入列“游客黑名单”,到底能产生什么后果?有什么不良影响?从目前来看,他们毫发无伤。按期初的制度设计,上了黑名单的不文明游客,今后的旅游乃至征信都会受到影响,但事实呢?他们恐怕不会受到牵连。游客黑名单不是失信黑名单,如果旅行社不拒绝为他们提供服务,景区门票又没实名,黑名单制度还有什么可怕的呢?“游客黑名单”也就是一张名单而已嘛。由此可见,黑名单制度不仅要落到实处,而且惩戒力度还要加码。

  窃以为,要想让黑名单成为一道紧箍咒,还应对游客黑名单科学地分级,精准化处罚。比如对于影响较为恶劣的一级黑名单,旅行社不能为其提供服务,保险部门不能提供旅游保险产品,景区也可以在实名购票的基础上,对进入黑名单者说“不”。而对一些轻微的不文明行为,比如插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看似很轻微的不文明行为,也要在导游评议时将他们纳入黑名单,当然,处罚标准要轻一些。

  无论如何,“游客黑名单”绝能仅是一张挂在网上华而不实的名单。我们应完善这个制度,赋予它足够的惩戒力,让它成为一张促使游客提高自己旅游素养的警示牌。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游客“黑名单”有震慑作用    2016年08月23日
  • ·让黑名单制更显威慑力和公信力    2016年08月22日
  • ·游客黑名单为何仅20人上榜    2016年08月09日
  • ·应该给诚信“黑名单”评评级    2016年07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