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地方谈·上海篇】生态立岛:崇明的愿景

2016年09月23日 14:09   来源:东方网   沈栖

  日前,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在崇明区主持召开专题会,对崇明生态岛建设进行再部署,明确指出该区今后发展的愿景,即:生态立岛。

  地处长江口门户的崇明,是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从战略意义上说,崇明乃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上海的绿、上海的水、上海的风向、上海的自然脉搏与崇明直接关联。作为上海市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的第三步,21世纪崇明将拉开大开发、大开放的帷幕,其重头戏便是“生态立岛”。

  如果说,上海犹如一幅精彩绝伦的国画,城市风貌显得重彩浓墨,那么,崇明则是这幅国画中的“留白”。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喧嚣,多的是恬淡宁静;没有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多的是自然景色;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多的是错落的农家村舍。虽说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崇明也是“旧貌换新颜”,但相较浦江两岸,它还是保持着诸多原生态的元素。恰如市委书记韩正所说:崇明本岛一切围绕生态,是“为后人留白”。

  崇明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不仅对上海,对中国乃至世界也是意义重大。我们应该站在这个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生态立岛”的深刻意涵和深远影响。崇明如何体现“生态立岛”的要旨?它至少应当做到这么三点:一是不搞新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发展,一切从生态建设的要求来建章立制,全面提高建设标准;二是建筑风貌要体现中国肌理、江南韵味、海岛特色,从外观说,不搞大、洋、怪,从内涵说,追求绿色、节能、环保;三是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崇明岛滩涂逶迤、湿地广袤、芦苇成带,堪为“环岛绿色长城”。例如东滩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拥有丰富的两栖动物和植被资源,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集散地,也是水禽的越冬地。据统计,东滩的鸟类多达350余种,迁徙水鸟上百万只。“生态立岛”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崇明岛形成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态链。

  1866年,德国博物学家E*海克尔提出了“生态链”的概念,其揭示了生态系统的统一性、多样性和开放循环性,倡导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关怀,强调世界作为“人*社会*自然”内在关联和协同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和谐相济。经过近年来对一度“重经济建设、轻环境保护”的痛定思痛,我国政府和我国人民如今已高度认同这一“和谐相济”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首入“十三五”规划便是一个极为鲜明的表征。我党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确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我国阔步迈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新的五年规划有了新的内涵,提高到了新的层面。崇明建设旨于“生态立岛”,可以说是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一个典范。

  从战略层面说,“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的高度。古贤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生态环境问题可说是贯穿经济和社会发展全过程的重大问题,是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生存权益的重大问题,从目标层面上说,生态文明建设乃是对“善治”的一种追求,它本身理应纳入“善治”的范畴。上海市委在部署崇明生态岛建设时,提出:“没有速度要求,只有生态质量要求”,这意味着对“善治”的执著追求和政治承诺。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