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治国理政地方谈·上海篇】生态立岛:崇明的愿景

2016年09月23日 14:09   来源:东方网   沈栖

  日前,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在崇明区主持召开专题会,对崇明生态岛建设进行再部署,明确指出该区今后发展的愿景,即:生态立岛。

  地处长江口门户的崇明,是中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从战略意义上说,崇明乃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上海的绿、上海的水、上海的风向、上海的自然脉搏与崇明直接关联。作为上海市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的第三步,21世纪崇明将拉开大开发、大开放的帷幕,其重头戏便是“生态立岛”。

  如果说,上海犹如一幅精彩绝伦的国画,城市风貌显得重彩浓墨,那么,崇明则是这幅国画中的“留白”。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喧嚣,多的是恬淡宁静;没有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多的是自然景色;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多的是错落的农家村舍。虽说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崇明也是“旧貌换新颜”,但相较浦江两岸,它还是保持着诸多原生态的元素。恰如市委书记韩正所说:崇明本岛一切围绕生态,是“为后人留白”。

  崇明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不仅对上海,对中国乃至世界也是意义重大。我们应该站在这个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生态立岛”的深刻意涵和深远影响。崇明如何体现“生态立岛”的要旨?它至少应当做到这么三点:一是不搞新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发展,一切从生态建设的要求来建章立制,全面提高建设标准;二是建筑风貌要体现中国肌理、江南韵味、海岛特色,从外观说,不搞大、洋、怪,从内涵说,追求绿色、节能、环保;三是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崇明岛滩涂逶迤、湿地广袤、芦苇成带,堪为“环岛绿色长城”。例如东滩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拥有丰富的两栖动物和植被资源,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集散地,也是水禽的越冬地。据统计,东滩的鸟类多达350余种,迁徙水鸟上百万只。“生态立岛”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崇明岛形成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态链。

  1866年,德国博物学家E*海克尔提出了“生态链”的概念,其揭示了生态系统的统一性、多样性和开放循环性,倡导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关怀,强调世界作为“人*社会*自然”内在关联和协同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和谐相济。经过近年来对一度“重经济建设、轻环境保护”的痛定思痛,我国政府和我国人民如今已高度认同这一“和谐相济”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首入“十三五”规划便是一个极为鲜明的表征。我党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确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我国阔步迈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新的五年规划有了新的内涵,提高到了新的层面。崇明建设旨于“生态立岛”,可以说是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一个典范。

  从战略层面说,“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的高度。古贤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生态环境问题可说是贯穿经济和社会发展全过程的重大问题,是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生存权益的重大问题,从目标层面上说,生态文明建设乃是对“善治”的一种追求,它本身理应纳入“善治”的范畴。上海市委在部署崇明生态岛建设时,提出:“没有速度要求,只有生态质量要求”,这意味着对“善治”的执著追求和政治承诺。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推广生态葬关键在赢得社会支持    2016年02月25日
  • ·良好生态是最大的改革红利    2015年11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