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以建景点、景区、饭店和宾馆为主的“景点旅游”模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推动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暑期来临,许多人又开始收拾行囊,盘算着去哪里开启一段休假旅程。而对于旅游景区来说,怎么能让游客来得了住得下玩得好,在旅游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万亿元,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0.2%。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测算,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率为10.1%,超过教育、银行、汽车产业。旅游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那些旅游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把美丽生态变成美丽经济,更是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弯道超车”的发展之举。
美丽生态变成美丽经济,思路转变是关键。目前,我国旅游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以建景点、景区、饭店和宾馆为主的“景点旅游”模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推动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如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等等。
美丽生态变成美丽经济,优质项目是抓手。面对群众的旅游多样化需求,通过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对于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近期在广西、贵州等地采访时发现,利用重大优质项目将过去散弱小的旅游资源串珠成线,正在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选择。例如,广西桂平市通过建设西山泉国际养生旅游文化综合区,以“旅游+康养”的方式,将西山风景区、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大藤峡等国家级自然景观整合起来,为游客提供回归自然,颐养生命的新生活空间。贵州省开通的154公里长的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以“旅游+交通”的方式,将沿赤水河的红色旅游、国酒文化和赤水丹霞地貌等连接起来,“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全方位呈现。
美丽生态变成美丽经济,保护生态是底线。品山水之美,享人文之乐,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既是各地有别于他处的品牌,也是旅游开发的依凭所在。好的景点,会让人有相见恨晚惟愿在此一度余生之感。国内外广受好评的旅游景点,无一不是加强了对原有自然和人文生态的保护。对旅游开发建设来说,以损坏原生态的代价来进行旅游开发,无异于饮鸩止渴。难以想象,慕山水之名而来的游客在看到千篇一律的人造美景之后,还会见之心喜一来再来。科学合理的开发,才能让美丽生态变成源源不断的经济发展新动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熊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