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要看紧扶贫“钱袋子”

2016年09月21日 13:04   来源:东方网   犁一平

  今年2月至4月,审计署对四川等17个省份2013年至2015年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中发现,基层扶贫资金监管比较薄弱,1.38亿元被骗取套取或违规使用。四川西昌市扶贫办原会计彭蓉,趁工作便利,将手伸向了源源不断的扶贫资金和项目,十多年间共侵吞扶贫资金200多万,收受贿赂80余万元。(9月20日《半月谈》)

  3年有17个省共计1.38亿元扶贫款被骗取套取或违规使用;一个小小的扶贫办会计,10年侵吞扶贫资金我200多万元,收受贿赂80余万元;扶贫资金暴露出来的问题令人担忧和震惊。在脱贫攻坚冲刺阶段,要把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必须看紧扶贫“钱袋子”,严防发生“跑、冒、滴、漏”现象,保证每一分钱的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扶贫资金不外乎建设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加大生态补偿,实施易地搬迁,实行助学,解决大病医疗,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改造危房等。不论是中央下拨的转移支付,还是地方配套的专项资金,无不是“一颗钉子一个眼儿”,不允许克扣、截留,不能发生“跑、冒、滴、漏”现象,否则,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够,工程质量没有保障,产业发展“烂尾”,助学及大病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短斤少两”,达不到脱贫和兜底的实际效果,完成不脱贫攻坚任务,并导致贫困群众“被脱贫”现象发生,群众就会有意见,一方面痛恨“蝇贪”,一方面抱怨脱贫玩“假把式”,损害公信力。

  越是在脱贫攻坚的冲刺期,对扶贫资金的监管要越严。一是监管制度要严。随着脱贫攻坚力度加大,扶贫项目、扶贫资金也会越来越多,要防止“蝇贪”,避免扶贫资金发生“跑、冒、滴、漏”现象,就得依靠制度,用最严格的制度约束权力,堵住制度和权力寻租漏洞,才能确保扶贫资金不会被滥用、扶贫项目不会被乱批。如果没有制度,大量扶贫资金由“少数人”审批和管理使用,难免会出问题。

  二是决策程序要民主、公开、透明。扶贫项目和资金不是国家秘密,不需要保密。尤其要“扶”对人,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必须开公、透明,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更不能由“掌管扶贫资金和项目的人”说了算。这种由“少数人”和“掌管扶贫资金和项目的人”说了算的做法,即使制度再严,也容易发生权力寻租现象,只有坚持民主、公开、透明的原则,把扶贫资金的使用和项目安排晒在阳光下,才能“杀菌、消毒”。西昌市扶贫办原会计彭蓉之所以能够侵吞扶贫资金200多万元,受贿80多万元,就在于资金和项目由“少数人”管,且缺乏公开、透明的程序,公开搞权力寻租和“提成”。

  三是监管要到位。严格的制度和程序有赖严厉的监管。无数事实证明,如果好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没有人监管,或者监管不到位,制度和程序就无法落实,结果,再严厉的制度和程序都成了一张废纸,而监管也成了“稻草人”。从查处的“蝇贪”来看,少数村支书、村主任和会计之所以敢中饱私囊,侵吞扶贫资金,就在于监管缺失,“蝇贪”的胆子越来越大。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