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交锋:中国是否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

2016年08月24日 10:2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美国《华尔街日报》:

  中国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

  近几个月来,衡量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指标表明,新增货币并未被投入使用。中国M1货币供应量正快速增长,M1货币供应量是由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等流动性资产组成。但更广义指标M2货币供应量并未跟上这一增速,这导致中国式“流动性陷阱”出现。根据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理论,当货币政策无法再刺激经济增长时,这一问题就会出现。

  缺乏高回报投资前景已促使企业囤积现金,并投入短期、高收益储蓄产品。一个实例是房地产开发商,这些开发商售出过剩库存,将现金投入储蓄产品,他们过于不安以至于不愿投资新项目。高负债水平也阻碍了企业支出。

  同时,各银行向市场推出大量高收益、高风险产品,以期抵消净利息收益率和利润增长下降的不利影响。

  渴望获得费用收入的银行、追求高收益率的公司和持有大量存款的家庭之间建立了一种资金循环关系,这意味着现金未被投入实体经济。私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6月份萎缩。增加政府支出通常是解决流动性陷阱的方法。但是政府已经通过支出来支持投资。中国政府将发现走出陷阱比掉进陷阱要困难得多。

  英国《金融时报》:

  中国未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

  套用凯恩斯“流动性陷阱”概念解释当前企业增持流动性情况值得商榷,如果据此判断而将货币政策工具束之高阁更是理据不足。

  构成“流动性陷阱”需要两个要素:其一是人们强烈的流动性偏好令较低的债券收益不再吸引。换句话讲,就是投资者出于各种原因而产生强烈意愿持有现金和活期存款这样的高流动性资产,与之比较,较低的债券收益率无法吸引投资者。

  第二个也是更重要的要素则是判断经济体是否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重要事实证据,在于考察货币当局是否真的失去对“利息率”的有效控制。

  通过对各类政策、市场利率加以考察,我们并未发现证据表明货币当局失去对“利息率”的控制。目前无论是中央银行的存、贷款政策利率还是银行间同业市场的七天回购利率都显著高于零,表明短期政策利率仍有相当下调空间。而长期市场利率则在2014年末到2016年初这段时间里,受到央行降准、降息的宽松政策影响不断下行,只是在最近宽松政策暂停之后,部分市场利率才出现小规模反弹。这进一步反证央行对市场利率仍存在控制力。因此,目前中国货币当局仍有能力掌控各种“利息率”,所谓的凯恩斯“流动性陷阱”并未出现。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