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络求真”更该“公信保真”

2016年08月24日 09:10   来源:南方网   

  16日下午,莆田市首个“网络求真”志愿服务点授牌仪式在莆田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举行。“网络求真”志愿服务由莆田市委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和东南网莆田站等共同发起。今年4月,该活动启动后,莆田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组织了100多名志愿者,先后求证了近30起网传信息。(8月23日 《福建日报》)

  莆田市所开设的“网络求真”志愿服务,能够让真相“跑”的更快,从而减少和阻断谣言的滋生和传播途径。尤其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让一些信息及时、快捷得到甄别和判断,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不过,在开展“网络求真”志愿服务的同时,更应该强化信息源头把控,避免权威信息的滞后性隐忧,用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为信息保真。

  众所周知,在传统传播语境中,政府部门一直都掌握着信息传播的“话语权”。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完全打破了政府部门主导的模式,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发展和兴盛,导致了官方“话语权”受到冲击。从这个方面来说,与自媒体相比较,政府的“话语权”通常具有滞后性,无法与坊间的信息实现同步化传播。那么,当政府对于信息的发布、披露等,完全落后于坊间传言,则必然会让非权威信息第一时间进入公众的视野。

  实际上,在媒介传播形势面前,政府“话语权”的落后,不但无法满足民众对于信息的知情权,反而会放大民众的群体性焦虑、尤其是,对于某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事件,一旦政府“话语权”失位,则意味着流言蜚语可能会“占得先机”。即便,政府部门出面澄清事实与真相,也可会被谣言的“先入为主”影响,导致公众的判断出现误差。所以说,政府掌握信息的“话语权”,已经不单单来源于技术的本身,而是来自于专业与公信。在重大、敏感事件中,信息是否真实,已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检测政府公信与权威的试金石。

  面对泛滥的虚假信息,“网络求真”的效果值得期待,但同时有必要强化政府公信与权威,让政府发布的每则信息“取信于民”。一方面,构建和完善良性的信息发布机制,实现与媒体之间及时、有效互动,建立与巩固权威媒体的话语权,从而挤压谣言的滋生空间。另一方面,对于政府信息的发布,则有必要强化问责体系构建,让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知道该说啥、怎么说,倒逼信息发布及时和真实。

  毋庸置疑,“网络求真”志愿服务值得提倡和推广,在此基础上不妨探索和完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以公信权威为信息真实性背书。如此之下,一旦谣言缺乏公信权威的渠道发布,就无法赢得公众的认同,而谣言注定没有生存空间。(南方网刘建国)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