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虐狗事件频出引发尖锐矛盾 别让狗看了人的笑话

2016年08月24日 07:16   来源:红网   

  进入8月,短短几天就有多条与狗有关的新闻:日照一男子在路上开车拖狗,引发众怒;因女友被狗咬伤,连云港一男子将狗打死后被刑事拘留;武汉一小区6人连遭野狗咬伤,众人合力将狗打死。

  学新闻的都知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然而“人咬狗”的新闻没有等到,“狗咬人”这类司空见惯的事儿反倒经常上头条,甚至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何故?因为狗的背后是狗主人,而爱狗人士与狗患受害者之间分歧极大、矛盾尖锐,动不动就会闹出事来。

  双方的动静不可谓不大:有装满几百只待宰狗的货车在高速公路上被爱狗人士拦下、强买,每年的“玉林狗肉节”都会引来双方的对峙、摩擦……围绕着权利、法规、文化、情感的讨论从未止歇,却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甚至还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站队意识——对方竟如此嚣张,我们必须团结起来。

  有些理应达成的共识总是被视而不见。比如人们要爱护动物,尤其是要善待那些与人类感情深厚的宠物,比如猫和狗。肆无忌惮地虐杀非保护动物也许不违法,但一定不道德,至于享受它们的美味,可能连不道德都算不上,因为“拒食狗肉”不是全民文化,不过考虑到可能引起爱狗人士的不适感,低调些也许更厚道。爱狗人士当然也可以做得更多:以各种方式呼吁自己的主张,要求管理部门进一步规范管理,在各个环节尽量维护动物应有的尊严……

  凡事都有一个底线,就是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而侵犯他人的权益。人们有养狗的权利,也有不喜欢甚至讨厌狗的权利,双方友好共存的基础是互谅互爱,更是刚性约束达成的妥协。文明社会里,制约狗患发生靠的是一套制度管理,比如禁养大型犬、必须办狗证、出门须牵绳、粪便要清理……养狗人当然觉得麻烦,狗也会不舒服,但如果做不到这些,就必然会侵犯其他人的正当权益。然而在现实中,管理部门总觉得狗的问题是小事,即使出了意外也总是习惯于私下协调解决,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双方正面对垒的可能性。故意打死一条价值几万元的狗,会因“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被刑事拘留,可是狗咬伤人为什么不追究养狗者的法律责任?难道人还没有物贵重?没错,在很多爱狗人士的心中,自己的狗就是比其他人还要重要,而法规执行不力也使得权责边界越发模糊。

  正如人们愿意相信养狗人对狗都是有感情的,人们也相信这些流浪狗伤人事件和养狗人的抛弃脱不了干系,既然无能力对狗的生命负责,又何必养它?养狗如果没有门槛,必然乱象丛生,而双方为了动物的天性大打出手,也只会让狗看了笑话。

  文/宋鹏伟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