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去世”的举报者不止是冷笑话?

2016年03月25日 07:39   来源:红网   徐甫祥

  去年3月,江苏省启东市纪委接到一封署名顾某某、陆某某、王某某的联名举报信,反映海复镇农业服务中心干部卫某采取虚报冒领的办法骗取动物疾病预防经费。然而,当纪委人员欲找其进一步核实时,却发现3名“举报人”均早已过世。不过,这封冒用逝者姓名的举报信,内容却是真实的:当地纪委“顺藤摸瓜”,对私分防疫经费8.48万元的该中心两名干部进行了查处。(3月24日新华网)

  2名掌管防疫员聘用及管理大权的镇防疫站干部,假防疫经费集资之名,长期“蚕食”防疫员的劳务费,金额高达8.48万元。其结果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2名“周扒皮”受到了应有的惩处。然而,“扒”出“蛀虫”的3位“举报者”,却是早已不在人间的逝者,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假逝者之名“实名”举报,看似一则冷笑话,但从中读出的首先是一种辛酸:全镇不过8名防疫员,能有几多劳务费?居然能从中“扒”出14.01万元,除去5.53万元用于劳保及招待费以掩人耳目外,其余8.48万元全部被2人收入囊中。贪腐贪到这个份上,算得上是“雁过拔毛”了。

  其次是有些压抑的沉重:一方面是对小贪的切齿之恨,另一方面却怕“打蛇不死被蛇咬”,而匿名举报又怕引不起重视,两相权衡,便祭出了逝者的所谓实名。无疑,这是一个无奈之举:若举报不成,而信息又泄露,轻者打击报复,重者饭碗不保;即便扳倒小贪,但贪腐金额不到10万,倘若只受个不痛不痒的处分,日后更不会相容。当然,就算冒名举报,久而久之也可能“露馅”,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在举报人看来,这也是下策中的“上策”了。

  而更多的来自对“百变”小贪的愤懑:在人们眼中,小贪的目光通常总是盯着国家或者集体的“钱库”,在贪得“盆满钵满”之余,间或给大伙分一杯羹,以笼络人心。而这2名小贪则不然,与镇防疫站的“钱库”似乎刻意保持距离,却打起了属防疫员个人所得劳务费的主意,这不是“变道”了吗?其实,谜底就摆在那里,要么镇防疫站油水不多,要么现在“风声紧”,不敢妄动。而劳务费则相对安全,所有的款项先分别打入8名防疫员的银行卡,尔后再以防疫经费集资的名义,从中“揩油”。或许,在他们看来,这钱来得既方便、又安全。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也许是他们太过贪婪,连逝者都要“站”出来举报。当然,这事还好得当地纪委坚持:按说,举报人冒逝者之名,有恶作剧之嫌,加上镇防疫站帐目清楚,并无破绽,完全可以打道回府。然而,正是他们的责任感,以及那份坚持,最终在劳务费上让小贪原形毕露,从而还了所有防疫员一个公道。

  因而,“去世”的举报者绝不能仅仅看成一则冷笑话,这件事留给人们太多的思索:无处不在、且花样翻新的小贪,需要用心去警惕;随时可能被小贪“揩油”的群众权益,需要用心去维系;而群众在举报中显露的两难处境,更需要用心去抚慰、去呵护。譬如,2名镇防疫站的小贪尽管受到了惩处,但事情似不应就此了结:处置过后,防疫员的招聘及管理还归他们“主宰”么?会不会打击报复?抑或故伎重演?有关部门不妨持续关注。不然,举报者若失去安全感,似这类冒用逝者之名举报的冷笑话还会再现,而让群众解除后顾之忧、大胆实名举报,才是反腐的希望所在。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