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海书展新鲜事:书店也能出借图书(图)

2016年08月22日 11:13   来源:东方网   沈栖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备受市民关注,今年,这一文化盛宴上多有新鲜事,引发人们热议和思索。实体书店也能出借图书,即是其一。

  徐汇区图书馆与位于港汇广场五楼的新华书店联袂推出“新书速借,你选我购”服务。读者在这家书店任意挑选文学、社科或生活类书籍不超过3本,且总价不超过100元,就能凭身份证和上海市中心图书馆读者证在书店专柜办理借阅手续,把书免费借回家。28天借阅期满,读者将书归还书店后,徐汇区图书馆即买下这些书作为新馆藏。——这种方式,呈现出书店、读者和图书馆三者互动的态势,既为实体书店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公共图书馆走出疲弱现状指明了新出路,更是拓宽广大读者的阅读空间和读书环境的新路径。

  通过“新书速借”的预设前提,由读者“选”出自己想看欲买的新书,书店在办理简化手续后免费出借,归还后再让图书馆全然“购”入作为馆藏,这种模式在上海乃至全国尚属首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由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实体书店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它要求在更好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网络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徐汇区图书馆与港汇广场新华书店的首次尝鲜,是对上述11部门《指导意见》的积极回应和有效探索。

  作为读书人,我常逛书店,也出入图书馆,并且同业界人士交谈目前实体书店和公共图书馆在经营和管理上的窘况。上海中心城区的各大实体书店,林林总总,琳琅满目,新书目不暇接,且一律实行开架布局,但是,销量持续下滑,究其原因:一来书价趋贵;二来同质相类的书籍甚多;三来量多,有价值的书“雪藏”其中,难以寻觅;四来“垃圾书”充斥其间。而公共图书馆呢,突出的矛盾是供需不对称:一边是部分采购的图书长期无人借阅,变成了“僵尸书”;另一边是读者抱怨“借不到好书”。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实体书店和公共图书馆都面临着行业前景迷茫的尴尬境地。现如今,“新书速借,你选我购”服务的模式,由读者搭桥,牵起实体书店和公共图书馆两端。看似是图书馆自愿买进了读者已经看过的“二手书”,其实,这是在主动邀请读者替图书馆的馆藏进行最有效的筛选。公共图书馆的采购权交到了读者的手中,每一位读者都将成为城市公共图书馆馆藏的建设者,实体书店自然也由此带动了人流和销量。这一服务模式最终实现了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和读者的“三方共赢”。

  每逢到了“世界读书日”,咱纸媒和网络总会提及一个问题,即:我国的人均藏书量不及德国、日本等文明国度,这也是毋容讳言的。但我认为,除了人均藏书量外,其实还有一个书籍交流量的问题。书籍交流量频繁、持久、多元,即使一时人均藏书量少了点,它也会在精心营造的阅读空间和读书环境中提升文化素养。书籍交流靠谁?答曰:读者。实体书店和公共图书馆提供书籍交流的场域,吸引更多的读者光顾,如此,即使在数字阅读迅猛发展、网络书店价格攻势之下,实体书店和公共图书馆也会走出“瓶颈”,实现“逆袭”。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书店,阅读文化的掌灯者    2016年06月22日
  • ·充满人性智慧的书店才有未来    2016年05月19日
  • ·书店处境“顺”“逆”多在人为    2016年05月16日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独立书店    2016年04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