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书店,阅读文化的掌灯者

2016年06月22日 08:32   来源:人民日报   杨 旭

  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地方,它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文字与心灵之间的联系的场所,如果书店丢掉这样的风格,就会变得非常贫瘠

  “加快推进城市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加大扶持乡镇实体书店建设力度”,不久前,11个部委联合出台意见,通过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手段,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开办书店。意见的出台,为多年来以“苦情形象”勉力维持的实体书店注入信心之源。

  电商时代,在实体书店买书和网上买书有何不同?一次书业论坛上,笔者曾以此提问过一位法国专家。他打了个比方:二者的区别,就像你在香榭丽舍大街的露天咖啡店买一杯现磨咖啡,和在办公室冲一杯速溶咖啡。慢与快,厚与薄,深与浅,这是两杯咖啡的区别,也是两种书店的不同风格。风格决定一家书店的气质,而实体书店所秉耕的风格,就是精神活力的培养皿,多元文化的保温箱。

  去年秋天,网络书店巨头亚马逊在西雅图落子首家实体书店,这家书店几乎复刻了网店思路——一样的价格,一样封面朝外的书籍陈列,一样通过大数据演算出读者的“最爱书单”。大洋彼岸的蝴蝶扑棱着翅膀,也搅动着国内书业的龙卷风——当当网宣称,3年内要开出1000家实体书店。然而,在不少批评者看来,网络书店思路的线下扩张,很有可能让文化的光谱变得异常狭隘。这是因为,网店主打主营畅销书,而一些不知名的作者、不知名的著作,往往被发配在网页清单的“长尾”部分,“吸睛”的概率微乎其微。

  正因为如此,奉行“文化多元”的法国人对网上购书不太感冒,他们更愿意钻进街角的书店逛悠,去寻找那些未必有名却能感动自己的作品。加之图书定价销售制度的施行,在高卢雄鸡面前,横扫全球的亚马逊也只能徘徊在15%左右的市场份额。

  波澜不惊的法国书业,只是“别人家”的故事。没有定价机制的保护,没有阅读氛围的渲染,中国的实体书店注定要承受市场和网络的双重夹击。在这期间,倒闭的实体书店不计其数,第三极、风入松、光合作用,这些名噪一时的名字,都因为租金重负、成本高企而落寞离场。然而最近几年,人们惊喜地发现,一家又一家实体书店在繁华商场蓬勃生长。曾经败走的麦城,如今成了复苏之地。

  实体书店复苏的背后,是书店的借势逆袭,是地产的转型需要,是升级的商业逻辑。这些“逆生长”的书店,与6年前在和网店价格战中倒掉的书店不同,他们更具备蓝海意识,更注重价值锻造,更能理解“用平行发展化解对立”的涵义。不管是精善的展场布置,还是独特的选书视角,抑或周到的增值服务,都会催化读者对这份阅读价值上瘾,进而忽略价格“剪刀差”。而这一部分人群,又与商业地产的目标受众有着极大的重叠,书店和地产的一拍即合,自是情理之中。

  以前,书店被卖场的角色遮蔽,才会深陷价格战的泥淖难以自拔。一旦将书店视为阅读文化的掌灯者、阅读价值的发酵器,那么,不管是业者还是读者,都不会简单地以经济得失、折扣高低来衡量它的意义。带领英国最大连锁书店甩脱破产困境的詹姆斯·旦特曾说,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地方,它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文字与心灵之间的联系的场所,如果书店丢掉这样的风格,就会变得非常贫瘠。

  旧的书店形态或将式微,而人们所等待的,“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般美好的地方,正在商业形态的迭代中慢慢呈现。一个和阅读约会的民族,静美而深邃,绚烂而坚毅,值得领受未来的祝福。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充满人性智慧的书店才有未来    2016年05月19日
  • ·书店处境“顺”“逆”多在人为    2016年05月16日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独立书店    2016年04月26日
  • ·阅读不止于书    2016年04月25日
  • ·书店文化融入台北 守住这方清泉    2016年04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