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止于书

2016年04月25日 07:36   来源:工人日报   苏墨

    阅读之变,变的不仅是介质,还有生活方式。如今的阅读,被赋予的意义不止于图书本身,它已然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时尚追求、一种社交方式、或是一种亲情的表达……

  从甲骨、青铜、竹简、锦帛到纸,书籍的演变几乎贯穿整个人类发展史。东汉的蔡伦、宋代的毕昇恐怕想不到,他们创造出的廉价轻薄的纸和可供批量生产、反复使用的活字印刷术,千年之后,竟会因为不够便捷、不够低廉、不够环保而被嫌弃。今天,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新的阅读革命——从纸到屏。还不止于此,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它的功能和形式包含自我提升、心灵疗愈、亲子、社交、休闲、科技、工艺等等。阅读,已远不止于书籍本身。

  也许,您也是刚刚感受到“读屏时代”的滚滚风潮,但其实,从电脑PC端到移动终端,这个发展历程,人类走了50多年,并非是经历了一夜春风后的万树梨花。如今,手机、平板电脑已经成了我们的一个“器官”,刷微博、刷网页、刷朋友圈几乎是一个习惯动作,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人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为79.6%。

  有人因此担忧,碎片化、图像化的阅读会不会让人变得浅薄。在我看来,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有了更便利的条件去阅读,碎片化阅读也非洪水猛兽。古人也有马上、枕上、厕上读书的佳话,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正是应对快节奏现代生活的合理读书法。还有人说,在某国某地,人们在公交车上都在看报纸,读纸质书,因而感叹国人如何浮躁。这还真的是冤枉,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都市,地铁公交挤得连立锥之地都没有,哪里容得下你摊开一张8开大小的报纸?正是有了手机和各种阅读器,我们才得见缝插针地浏览内容。至于阅读的深浅,这是个与内容载体并不相关的问题,主要要看个人有没有意愿,看内容有没有价值和吸引力。要承认的是,我国国民阅读率与很多国家相比都有极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与GDP相关度不高,关键还在于社会气氛的形成和社会价值观的引导,而非抓着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阅读孰重孰轻不放。

  可喜的是,从数据来看,近年来,数字化阅读和纸质阅读都是在增长的,并且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相关发展。

  阅读之变,绝非只是从纸到屏这么简单,它已成一种有益而时尚的生活方式。深夜流连于24小时的书店,周末与孩子同游绘本馆,假期和好友相聚读书会……在大都市小城镇,这样的阅读生活是一种日常,只是我们不够留意。以亲子阅读为例,调查显示,在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7.1%,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69分钟陪孩子读书,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2.98次。

  三联、字里行间、钟书楼、先锋、西西弗、诚品……书店被作为文化地标,日益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公共文化空间。不读书,去布置别致、品味高雅的书店喝杯咖啡,写行小诗,或者只是发呆、自拍,都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儿。闲暇之时,徘徊在一架架精美的图书之中,谁能拒绝这份醉人的闲情呢?有个段子说,搞对象你就去书店。书店都帮你们分好类了,想找爱学习的去四六级,想找有气质的去乐谱区,想找文艺的就去散文旅游区,想找时尚漂亮的你去美容杂志区,想好吃的去菜谱美食区,想找聪颖的去经济金融区,想找年纪小的去教参区,连年级都分出来了。玩笑归玩笑,但是阅读确实也是一种社交手段,一个人看书的品味和自身的品味是成正比的。更重要的是,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听讲座、跑书店、参加读书会,追明星作家,未尝不是一种浪漫。

  据统计,我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开展每年固定的读书活动。阅读+旅游、阅读+设计、阅读+健身、阅读+科技……阅读组合的可能性无穷,演绎出精彩亦是无数。在书香中国的土地上,我们的阅读已不止于书,阅读能带给我们的,也不止于书中的内容。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