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我怕闷,怕一天重复了一生

2016年08月19日 08: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陈方

  第一次对“小镇青年”有模糊的认识,还是因为电影《孔雀》中张静初饰演的高卫红,那个热爱音乐、浪漫倔强的女孩,尽管生活在一座闭塞的小城,却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我一直觉得“小镇青年”这个“称号”,隐隐地诉说着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以及为理想而努力的挣扎。几年之后的今天,“小镇青年”居然在舆论场里火了,火得有那么一点儿文艺,又有那么一些争议。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小镇青年”应该是“来自小县城或者乡下的青年”,他与“城市青年”是有严格分野的。知乎上,有人在提问“小镇青年和城市青年三观的差别在哪里,小镇青年在大城市如何做回自己?”很多“城市网友”不屑这样的问题,“‘做自己’和‘在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不明白,一个人试图摆脱之前的“环境影响”渴望融入另一种生活时,所面临的迷茫。

  其实这也不光是中国“小镇青年”的问题,那部荣获多项奥斯卡提名的影片《布鲁克林》不也讲述了同样的困惑么?爱尔兰小镇的艾丽斯有个舍得给她支付未来的姐姐,送她到纽约的布鲁克林闯荡,一路替她保驾护航。但作为一个小镇青年,融入大城市的路程还是蛮坎坷的,从聊天到打扮化妆都要从头学起,学吃意面,度假要买墨镜、泳衣,装备在增加,生活范围逐步扩大,人生经验也在慢慢积攒,夜校会计证书顺利拿到……度过大城市的各种不适应之后,布鲁克林成了艾丽斯重启人生的风水宝地。

  那些在城市里长大的青年,有时候很难明白城市为何如此吸引“小镇青年”。 一个人拥有怎样的生活,和他在什么样的地域背景下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很多拥挤到城市里来的“小镇青年”,他们未必要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逃离“小镇”,有时是在逃离一种精神压抑;逃离“小镇”,也是为了获得一种更为舒展自由的生活。

  前段时间我回过一趟老家,和中学时的几位同学小聚。饭桌上大家讨论的几乎全是和“成功”有关的话题,而那些所谓的“成功”,却仅仅局限在你在单位有没有混到一个什么职位。人近中年,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没有任何职级的科员,那是多大的“失败”?

  突然之间我发现,在小城镇里生活的那些昔日好友,比在大城市生活的我更渴望“成功”。人们在讨论“大城市为何更吸引‘小镇青年’”时,常常会说大城市的发展机会如何多,但我却更在意大城市中人与人之间那种可远可近的疏离感,以及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我很庆幸自己当年有机会“逃离”了小城镇,当年大学毕业时我铁了心要在“大城市”里找份工作而不要回到小县城,因为担心一旦回到小县城,你未来的每一步都会被人指指点点。在一个“巴掌大”的地方,所有人都朝着一个方向生活。他们更在意你生活的方式是否“正确”,而不在乎你生活得是否舒展开心。而在大城市,你至少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日子,没有太多人在意你“怎么活”。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大城市里,自由职业者也算是“职业人”的一种,而在小县城里,很多人会觉得自由职业者是“无业游民”,是混得很惨的人。我反感这种狭隘,并抗拒被这种狭隘的认知所指指点点。

  至上励合的那首《小镇青年》里唱道,“你怕闷,怕一天重复了一生/握着票根,没写下回程。”谁说逃离小镇的青年一定是为了追逐成功呢?或许他们更多只是为了逃离那种“闷”的闭塞。对于那些有心“找自己”的年轻人来说,大城市至少可以让他们有喘息的机会,而在小城镇,他们并不主流的生活只能成为别人饭后的谈资。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青年走了,小镇怎么办    2016年08月19日
  • ·美国“石油小镇”生存之道    2016年03月03日
  • ·文化产品要走近“小镇青年”    2016年02月24日
  • ·浙江小镇何以长出“特色”    2016年01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