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小镇,曾经的岁月静好只在想象里

2016年08月19日 08:3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李广旭

  小镇青年火了!他们频频成为文学作品、影视片和新闻报道的主角。很多小镇青年已是城里人,他们把自己的乡愁和迷茫融入对小镇的记忆;而仍然留在小镇的年轻人,有的想要逃离小镇,有的则享受小镇的闲适、稳定和安全感。城市是包容和多元的,赋予进城的小镇青年实现理想的空间。而在小镇上,似乎每个人只能朝着一个方向生活。小镇青年身处时代漩涡之中,他们为呼吸自由空气离开小镇,又因躲避压力而怀念小镇时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们在迷茫中奋斗。

  “你知道吗?我很爱小镇,但小镇并不爱我!”朋友小范时常忿忿地这样说。如今的她已在北京立足,在业界也小有名气,但谈及往事,仍不免气不打一处来。某种程度上说,小范是被小镇赶出来的。

  小镇很小,但很精致。小范一直都有建设家乡的心愿,加之又是独生子女,所以从海外名校毕业后,她婉拒了“北上广深”一些单位的热忱邀约,选择回到其爱得深沉的小镇工作。小范是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的,但她万没想到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小镇太小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少之又少,要么考公务员,要么进中学,权衡之后,小范决定去中学教书育人。

  小镇的生活起初很安逸,但小范很快就体味到了安逸的代价。首先是待遇,小范曾用难以置信的神情告诉我:“你知道吗?我们的工资并不稳定,甚至有几个月拿到手只有800多元,就是在小镇也不够生活啊!”小镇近几年来物价飞涨,但工资水平提升有限。小范的正常工资水平只有2000元出头,庆幸的是,她可以居住在父母家里,这为她节省了很大的开支。但小范觉得自己长大了,想尽可能减少家里的负担,遗憾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活得舒服”,这往往成为小镇青年们的遮羞布,因为,除此之外,他们找不到其他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生活。工资不高,只够养活自己,逢年过节不跟大城市的朋友们攀比,自己也能落得清闲。但许多痛苦都源于比较,所谓的“舒服”背后更多的是尴尬与无奈。

  小范的经历显然会引起小镇青年的共鸣。小镇中学每年招收的学生不多,有条件的尖子生大多跑去城里的中学读书,留在小镇的多为寒门子弟或心思并不在学习上的学生,这使得小镇每年的升学率并不高。相较于工资,更让小范们寒心的恐怕就是自我价值的遗失了。“留在小镇念书的学生虽然仍有个别优秀的,但整体趋势是越来越差,学生也越来越少,加之老师们的水准也普遍不尽如人意,很多只能照本宣科。升学率与每年的招生率成正比,逐年下降,可以说,很没有成就感。”原本抱着美好愿景回到家乡的小镇青年,看到的是满地疮痍,“故乡”二字成为麻痹自己的药剂,如果这个故乡也消失了,失落感恐怕会更大。

  除了工作,情感也是许多优秀的小镇青年的羁绊,曾在名校深造的小范便是如此。眼瞅着自己年纪大了,却忽然发现自己周围没有合适的对象了。周围人给介绍的,往往并不能入眼,甚至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往往聊几次就没了深入交往的冲动。人们都劝说眼光别太高,这让小范很不舒服。自己心里着急,家人催得更急。小范时常利用假期出去散心,这成为让她暂时忘却烦恼的方法。

  让小范最终下定决心离开小镇的是流言。小镇太小,谁家啥事都基本“门儿清”。小范曾是家人的骄傲,带着名校生、海归等诸多光环。但如今这一骄傲居然最终进了镇中学,这让很多人都大跌眼镜。自小范回乡之后,就时常能听到诸如“名校生也不过尔尔”这样的讽刺之语。混得好的出去,混得孬的留下,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成为小镇对青年刻板的划分,也成为许多仍在小镇的青年肩头上的巨石,甚为沉重。

  待遇的不尽人意,理想的灰飞烟灭,情感的无处安放,流言的人心险恶,这些让小镇青年不得不挥泪告别自己的故乡,带着遗憾走进大城市。他们来到城市,也能找到一份说得过去的工作。但是,大城市的高房价、户口、高物价都令他们难以承受,但家乡已经回不去了,在城市长居也看不到很好的前景,就只好这么孤独而尴尬地“漂着”。但小镇这个故乡,他们反而越来越不认识了,只能在梦里怀念那份曾经的岁月静好。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美国“石油小镇”生存之道    2016年03月03日
  • ·文化产品要走近“小镇青年”    2016年02月24日
  • ·浙江小镇何以长出“特色”    2016年01月15日
  • ·小镇青年也该有春天    2015年01月07日
  • ·就是收报纸,也要收得最好    2014年08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