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票房负增长"对"垃圾片"的教训远远不够(图)

2016年08月17日 13:22   来源:东方网   毕晓哲

  刚刚过去的7月,全国电影总票房共计45.1亿,比去年同期下降约18.2%,这是近五年来中国电影暑期档首次出现负增长。8月的成绩也并无亮眼之处,截止8月15日,全国票房仅为20.1亿元。(8月16日新华网)

  从统计数据分析,今年暑期档电影票房的确惨不忍睹。回看2015年暑期档票房,124.27亿元的成绩占据了全年总票房的28%,几乎相当于2011全年票房。整个 2015 年暑期档共有 19 部电影票房过亿,多部影片不断刷新纪录,《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等国产影片在票房上表现着实强势,其中《捉妖记》直到现在还稳坐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的亚军之位。反观今年暑期档,冲过10亿元大关的国产电影少之又少:《绝地逃亡》累计票房 8.83 亿,已是目前暑期档票房最高的影片;《盗墓笔记》上映10天,累计票房8.45亿,估计很难冲破10亿大关。今年7、8月,与去年相比分别下降了票房收入10.2亿、15.7亿,且暑期很快过去,后继放映的影片也不可能有太大的票房空间,“暑期作业”不易卒睹。更何况今年仍是“7、8月份国产影片保护月”,这样的“结果”怎一个“惨”字了得?

  与票房惨淡相对映,是国产影片充分大量“垃圾片”的事实。我们以豆瓣评分(基本代表了影迷的评价)为例,在今年开始上映的170部国产电影里,7分以上(这个要求并不高)只有寥寥11部,5-7分有47部,3.5-5分有58部,3.5分以下有64部!理论上5分以下可归类为网友评价中的“垃圾片”,3.5分以下被评价为“屎”一样的存在。由此观之,今年的国产影片有多少“屎”、多少“垃圾”。别以为人们都是傻子,观映者寥寥,以及票房的现状,足以给出“垃圾片”的答案。那么,今年7、8月暑期档的“垃圾片”票房惨淡,能带给“垃圾片”生产者、导演们和投资人们一个“血”的教训吗?依我看可能性并不大。

  连续几年的国产片票房和暑期票房的“飘红”,对投资人和导演们是一种刺激,在“十天拍摄”就可达数亿票房收入的当下,让“资本”和“投资人”理性几无可能,让充斥着金钱、暴利的影片市场“冷静”下来,也几乎不可能。暑期档票房的惨淡,在这些人眼中不过“偶然”的现象,“赚钱”的常态不会变;另外,多数“垃圾片”商可能并不认为自己的影片是“垃圾片”。如此一来,暑期的低迷对于热衷影片资本博弈的人,警示意义几近于零。二来,“垃圾片”的背后有着一群“垃圾影片商”、垃圾导演和毫无演技“靠脸”的演员,他们的客观存在必然会为市场继续创造“垃圾”。就连大导演顾长卫的《微爱之渐入佳境》都是名符其实的“大烂片”(多数影评人和网友评价,来源于豆瓣),被网友评价为“第五代导演对金钱的集体投诚,而且姿态已经到了下贱的地步”,更何况那些艺术水准不高、却心比天高的大量“初入行导演”呢?

  其三,国内电影市场远未理性,市场远未得到净化。市场上一群群的“脑残粉”、在一些青年人看片就是“看脸”的当下电影时代,电影人难以理性,市场更不可能理性,今年的国产电影的“垃圾片”现实显然不会因为“暑期档”的票房挫折,就改弦更张。

  让“低迷”的国产票房来的更猛烈性吧!也只有真正让票房降温,体现片质,什么质量的片子有什么样的市场,才有可能迎来电影市场和电影人的长远发展。垃圾片充斥的市场和影院,需要“低迷票房”的冲击和荡涤,让“票房”的钱不再那么好赚,才有可能实现电影市场的“良币驱逐劣币”。另一方面,完全靠市场自我调剂代价太大,国家有关方面对于充斥“垃圾片”的市场有必要出手规范。国产“垃圾片”却可以定高票价,这本身就是对消费者的“忽悠”,有关方面可以对国产片票价进行“指导”,可以设定价格等级,将有利于国产片理性。有关部门对国产影片“政审”严格,甚至稍不符合标准就要“剪刀”,这是必要的,但严格准入的背后,为何不能设定“垃圾”禁入的相对标准呢?“垃圾片”伤害着市场、影响了电影业的长远,从这个角度分析,上级有关方面也有责任介入干预,尽快在市场之外给这些“垃圾片”一些惨痛的“教训”。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