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上下班时间浩荡的自行车流是我国很多城市的一道风景。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只用了短短十多年时间就迅速步入了汽车社会,自行车这一过去人们通勤的主力交通工具也悄然退居二线,或成为个别骑行爱好者的小众玩具。放眼身边,骑自行车出行的比例越来越少了。
自行车真的不适应时代了吗?非也。其实,在很多发达国家,人们早就开始反思汽车社会带来的种种弊端,并把过去丢下的自行车“捡”了回来。不仅很多城市从道路规划、路权分配、停车设施等方面优先照顾非机动车,而且很多人也把骑自行车当成运动健身的时尚,绿色出行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反观国内一些城市,骑自行车的体验令人尴尬又无奈。现在大多数城市的地上道路交通系统几乎都是围绕机动车来规划设计的,机动车道占据主导地位不说,连自行车道都经常停满机动车,骑自行车的行人只能在机动车的夹缝中小心翼翼地穿行,难以保障道路交通安全。这样尴尬的处境令想骑车的人也不得不放弃这一出行方式。
除了硬件环境难以满足需求之外,社会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刚从温饱阶段过渡到小康阶段,使用小汽车作为代步工具,除了出行更加便利和舒适,这还是一件十分“有面儿”的事,含有炫耀性消费成分。甚至一些农村地区都将“一动不动”(房产和汽车)当成了择偶的硬件指标,把小汽车当成经济实力的标志。从这一点来看,要想在我国倡导、推广绿色交通,除了要改善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条件,国人消费心理的成熟也需要假以时日、多加引导。
所幸的是,北京、厦门一北一南两个城市已经对此有所反思,准备借鉴一些欧洲国家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开建自行车“高速路”,以鼓励人们重新拾起被遗忘已久的交通工具,推广绿色出行方式。虽然尚未实施,如何进行封闭管理、如何形成网络化体系等诸多问题还有待完善,但总算是一个好的开始。
自行车“高速路”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构性调整,客观上将起到引导出行方式向绿色、环保转变的效果,从而使绿色出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全民行动。
自行车“高速路”也将是一个信号,意味着今后自行车在道路资源分配方面将获得更多政策倾斜,也初步体现了城市交通治理理念的进步:与其陷入城市道路设计永远赶不上机动车数量爆发式增长的恶性循环,不如彻底转变思路,一方面通过路权、使用时间等方面的政策调整,适当调节机动车出行需求;另一方面真正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改善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的软硬件环境,让自行车出行不仅“高速”起来,还逐渐成为一种风气和时尚。(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杜 铭)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