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骂同学肇事者未满14岁:警方不处罚,教育局也应知情

2016年08月12日 07:34   来源:红网   李忠卿

  7月24日下午,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尧山中学一名初一学生,因为不愿意借钱而在补习班遭受了两名女生长达4分钟的辱骂、殴打。事后,在网上看到视频的受害学生父亲曾到隆尧县派出所报案,但三位肇事学生均未满14岁,警方据此开出了《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8月10日澎湃新闻网)

  校园暴力事件愈演愈烈,受害的学生除了肉体遭受折磨外,精神也受到重创,正如新闻中的受害者,因为被凌辱的视频被上传到了网络,她的生理与心理受到了双重伤害。

  和其他受到暴力侵害的学生一样,李梦落下了暴力后遗症,吃不下睡不着,更可怕的是不愿意回到学校。对于这件事的处理,无论当地警方抑或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妥善予以处理,尽可能给受害者一个安慰与公道。

  然而,我们还是失望了,面对报警求助的受害方家属,警方并不受理,出具《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之后,便再无下文,似乎与警方没有任何关系。而教育局工作人员的态度更是令人吃惊,一句“从未听闻此事”就将讨还公道的受害方打发了。

  因为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警方作出不予处罚决定,自有其道理,但并非就可以置身于事外,至少还可以有所作为,比如约谈涉事教师与家长,帮助受害方维权,而不是袖手旁观。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尽到监管的责任,因为利用暑假开办补习班,早已明令禁止,现在这样的补习班开在了眼皮底下,教育局竟然浑然不知,可见日常监管形成了真空。

  最让人费解的是,李梦遭到暴力侵害后,舆情持续发酵,面对受害方家属的责问,教育局工作人员居然一问三不知,如此行政不作为,是对受害方的二次伤害。虽然这起事件以私了方式赔偿了2万元,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情发生,一次暴力侵害很可能毁了孩子一生,教训何其深刻,如何彻底终结校园暴力,但愿能引起各方关注与反思,继而拿出切实有效的治理方案来。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