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能否超越生活庸常

2016年08月10日 07:41   来源:红网   

  所谓的爱情,本质上是对庸常的超越,是对那一束能照亮自己灵魂的光芒的探寻。

  8月9日是中国的七夕,一个以爱情为主题的节日。适合谈谈情,说说爱。

  七夕,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但是,爱情的缠绵纠结却自古有之。

  在中国古代,爱情往往意味着悲剧。这主要源于宗法和礼教的巨大压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正道,自由结合的爱恋往往被扼杀。在《西厢记》《牡丹亭》等古典文学作品里,我们能找到古代年轻人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这本质上是一种对平庸命运的反抗。这种反抗的代价往往也是很大的,有时需要像梁山伯、林黛玉一样,非以付出生命为代价不可得。

  ……

  到了上世纪初,伴随“五四”和新文化运动,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这个时期的爱情观,蕴含对旧的传统和礼教的反抗,和对新的彼岸世界的向往。

  再到上世纪末,特别是80年代,伴随着思想启蒙,自由浪漫的婚恋观得到张扬和追捧。彼时,意识形态从个人生活领域渐渐退出,私人生活领域取得正当性和合法性,这也意味着对特定年代整齐划一的生活方式的回拨和纠偏。

  这两个时代,人们在爱情这件个人小事上,蕴含着反抗色彩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意义,使得本属私人领域的情感问题,蕴藏着浓厚的公共色彩。

  这样的时代终究是过去了。

  从此,自由恋爱不再有外来的社会压迫问题,爱情话题不再寄托公共意义,个人情感终于回归私域。这个时候,爱情才回归爱情本身。

  然而,在这个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年代,爱情就真的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吗?答案显然不是。

  古代的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如今,纵然远隔万水千山,一个微信就可让恋人保持即时联络。可是,每天,依然有无数的人在为情所困,有无数的人试图冲出婚姻的牢笼。

  无论是2.14西方情人节、还是“5.20”,抑或“七夕”,主流话语都在怂恿人们“大胆去爱”“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但是,在热闹和喧嚣中,人的情感困境未有实质改观。相反,关于个人情感的焦虑和困境无处不在。

  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都是平凡人,过着平凡的生活。柴米油盐,日复一日,可能会越来越难以忍受自己正在过着的平凡、庸常的生活。于是,在青春期的人,找到了相爱的人,这时,即使再平凡普通的女子和男子,都会变得与众不同。中年危机中的人们,则可能会出现婚外情,在另外一个异性身上寻找激情,同时也是在寻找自信和自我价值。而老年人,一旦谈情说爱,则是“老房子着火,一发不可收拾”。这些,都是人们试图对庸常生活的超越。

  爱情,是一剂突破庸常生活的药。

  我们的一生,不满足于平庸和琐碎,我们追求自我,实现自身价值。当我们认为自己爱上一个人时,我们可能会先被自己的状态打动。因为这时的自己,自信,勇敢,那个曾经平凡普遍的自己,变得熠熠生辉。

  爱尔兰诗人罗伊?克里夫特在名为《爱》的诗篇里也写道:“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 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 我爱你,不光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 还因为,为了你,我能做成的事……”

  这只是基于荷尔蒙的化学反应吗?是,但似乎又不是。因为,人,除了动物性之外,还具有社会性。对方吸引自己的,除了外貌,除了性,还有情感慰藉,还有价值认同。

  可是,爱情真的能够让所有人超越平庸吗?即使可以,一旦走进婚姻,迷人的恋情会不会也陷入庸常? 也许,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抵抗平庸的历程。

  或者,除了爱情,还有其他的事物能够让人们告别庸常。比如,对于有的人而言,一项能够安身立命的事业,一个能够持之以恒的爱好,甚至,只是纯粹的追求金钱,也能够起到让他实现自我价值、摆脱平庸的功效。

  我们还相信爱吗?还有爱的能力吗?说起爱情这件事时,首先需要面对的是真实的自己。

  生活已经够复杂了,爱情它可能更复杂。

  文/柯锐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