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提振民间投资,优惠政策已经不少。关键在于打破垄断壁垒,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民间投资和公有经济成分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为此,需要推进包括国有企业改革、金融利率市场化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等的全方位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
资料图片
进入2016年后,民间投资增速由2015年增长10.1%下降到1-6月份的仅增长2.8%。与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相对应的是,国有控股投资增速从去年全年的10.9%大幅拉升至今年1-6月份的23.5%,与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形成巨大反差。(8月7日《光明日报》)
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尤其是半年报经济数据中民间与国有投资分化至“冰火两重天”,引发了人们对民间投资发展现状、国民经济结构等多方面的讨论。其中,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战略研究室主任罗松山认为,“过去,民间投资高速增长,关键是那时市场需求旺、投资机会多,投什么都能挣钱,但这种时代现已成过去时。”
罗松山主任的话虽不好听,但说出了事实。这个事实也恰恰在拷问:在已经不是“投什么都赚钱的时代”,民间投资该投向哪里?市场说了算还是政府说了算?
我们知道,无论国有经济还是民营经济,都是市场经济主体;是企业,就必须要赚钱,否则就生存不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承担着就业和税收等多项重任。民间资本投资增速下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解决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出路在哪里?目前普遍的看法是要给予各种政策优惠。其实,类似税费减免、融资成本优惠等针对民间投资的优惠政策并不少,还有专门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等,但当前投资增速下滑表明这些政策优惠还没有充分达到预期效果。民间投资增速下滑,根本原因是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民间投资没有真正和公有经济成分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民间投资在获取资源要素上处于相对弱势。“公平竞争、适者生存”市场法则的落实还在路上。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都进入攻坚阶段,也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等问题,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打折扣。在传统服务业和低端制造业、农牧业等行业领域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我国民间投资信心减少,投资意愿必然下降。因此,如何将民间投资从传统服务业引导到能够赚钱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经济转型升级的领域,比如网络通信、信息经济、金融服务等行业,是促进民间投资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全面推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金融利率市场化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等全方位的改革,最终形成真正公平竞争、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李宁)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需政府和市场共同发力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激发社会投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