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3日通报,撤销两家5A级景区、严重警告3家5A级景区,5家景区主要存在安全隐患严重、服务欠缺、管理不规范、厕所革命滞后等问题。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景区评级从指标打分到专家名单,都有一定操作空间,形成了“活动、公关”产业链,有专门的公关团队,甚至明码标价。(8月8日《京华时报》)
高等级意味着高门票,意味着更高的收益。在利益驱使下,暗流涌动的“评级公关”,使得景区评级越来越随意,导致不少A级景区名不副实。自2007年首批66家5A景区被验收以来,十年间,国家5A景区已增至200余家。一些滥竽充数的5A级景区,其景观质量、环境质量、服务品位和安全防控都频遭游客吐槽。这说明,行政化色彩浓重的景区评级存在巨大的运作空间,客观性和公正性值得怀疑。
根据景区评级国家标准,景区评级主要有景观质量、环境质量和游客满意度三个指标。一些达不到“升A”指标的景区,就只有通过“运作”来实现“升A”目标。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将景区“升A”列为官员政绩,将“升A”直接明码标价托付给公关社团或景区规划机构。安徽省旅游局原局长胡学凡为多家景区评选4A或5A提供帮助,受贿、索贿数百万元,其中不乏全国知名景区,充分暴露了景区评级中鲜为人知的“公关腐败”。
景区等级评分细则中,游客满意度、景观生态化等权重过低,直接导致了“景观质量”的打分成为权力运作和公关腐败的重灾区。而景观质量的评分权掌握在少数专家手里,这些专家由负责全国景区等级评定工作的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指定,而这个机构是由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设立的,浓重的行政化色彩自不待说。
鉴于游客对景区公关造假的质疑不断升温,国家旅游局从2015年开始破冰景区评级退出机制,取消了山海关景区的5A资格,近日又撤销两家5A级景区。国家旅游局此举意在杀鸡骇猴,倒逼5A景区实现“自我提升”,但是,景观质量、景区环境生态化等内涵因素,不是靠一场短时间的突击就能打造出来的。摘牌治乱显然只是隔靴搔痒,要想治本还是要忍痛割爱,去除行政化,将景区评级交给市场。
行政化的景区评级最大的弊端在于,权力一旦缺乏制衡,就会到处伸手,其给出的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难免让人置疑。在政府简政放权的语境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明晰行政与市场的边界,政府主动放弃景区评级的裁判员身份,将政府办不好的事交给社会去办,引入第三方专业的、独立的评级机构。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