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股指期货松绑当慎重

2016年08月05日 09:22   来源:中国网   曹中铭

  近期,市场上出现松绑股指期货的呼声,也引起投资者的强烈关注。其中的理由包括要让股指期货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激活市场资金等。监管部门给期货“上锁”已近一年时间,一年来特别是近半年以来,市场并没有出现特别大的震荡,松绑期货的条件似乎也日益成熟。笔者以为,期货松绑是迟早之事,什么时候松绑,如何松绑却值得深究。

  去年6月底7月初,沪深股市出现一轮暴跌,其惨烈程度为A股诞生以来所罕见。而且,还是在监管部门强力出手干预的背景下发生的,也足见其对市场的杀伤力。股市暴跌,除了场外配资成为千夫所指外,以沪深300指数期货为代表的期指同样遭到市场的口诛笔伐。也正是在此情形下,监管部门不得不对期货采取一定的措施。

  去年9月份,中金所出台措施对期指“上锁”,主要包括将股指期货非套保持仓保证金提高至40%、套保持仓保证金上调至20%,日内平仓手续费提高至2.3%。,以及将单个产品单日开仓交易量超过10手认定为异常交易行为等。这些措施一出,期指市场立即作出反应。不仅期指的波动性明显收窄,成交量与成交金额更是大幅萎缩,而且,期指受市场关注度亦大幅下降。

  作为股票现货市场的一种金融衍生工具,投资者可以利用股指期货的交易机制对其持有的现货组合进行风险对冲和风险管理。不过,中国资本市场的股指期货,却存在“天然”的缺陷。首先,期指的高门槛。与券商两融业务一样,期指的门槛为50万元,这显然是一般中小投资者无法达到的“高度”。因此,所谓的利用期指来对冲风险,主要是机构投资者以及“有钱人”的游戏,至少广大中小投资者是被排除在外的。如果期指成为了机构投资者与“有钱人”的特权,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期指松绑实际上对其是不公平的。毕竟,中小投资者无法对冲风险。

  其次,自监管部门推出期指之后,具有“风向标”之称的上证指数基本上变成了期指的“影子”指数。笔者曾长时间观察过上证指数与沪深300指数期货走势上的联动性。发现上证指数基本上都“复印”着沪深300指数期货的走势,只不过沪深300指数期货在前,上证指数在后跟随而已。沪深300指数期货上涨,上证指数上涨;否之,则下跌。两者的联动性特别强。那么,一旦有大资金操纵了沪深300指数期货,无异于将整个市场玩弄于股掌之间。事实上,此前市场对期指多有诟病,背后的原因与此不无关系。

  目前出现松绑期指的呼声,是否是有关方面试探市场反应的意味不得而知。不过,一旦期指松绑,背后涉及到巨大的利益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期指松绑,或许也包含有其它的因素在内。

  目前上证指数在3000点左右震荡,处于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态势。即使如此,从近一年来的走势分析,市场弱势非常明显,松绑期指无疑要慎重。有观点认为,此时松绑期指,可为期指是否导致股市下跌正名。而笔者则以为,如果是此种目的,则根本没必要。现在需要做的是,对于期指进一步完善。

  沪深300指数期货成分股只有300家上市公司,而目前沪深两市挂牌上市公司已超过2900家,不仅容易被操纵,而且指数成分股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因此笔者以为,对于整个市场而言,沪深300指数期货已不具有“代表性”。

  与融资融券一样,股指期货也具有助涨助跌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也暴露出沪深300指数期货的局限性。个人认为,A股应该推出涵盖沪深股市所有股票的指数,并在此基础上推出其金融衍生产品指数期货。这样的指数,不仅不容易被操纵,而且具有代表性。不仅如此,为了使期指不成为机构投资者与“有钱人”的特权,建议推出其“迷你型”。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秘诀”    2010年06月26日
  • ·谈谈股指期货    2010年04月24日
  • ·曹中铭:做空不应成为机构专利    2013年11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