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市民黄文(化名)的孩子今年中考考出了超过760分的高分,让全家人欢天喜地。如果按照家长的想法,孩子完全可以在当地上最好的高中——蚌埠二中,并且有较大把握进入“实验班”。不过,黄文还是遵从了孩子的主张,让其报考了省示范高中合肥168中学,为此,孩子放弃了蚌埠当地中考志愿的填报。可是,目前,孩子在哪所中学的学籍都“没有着落”。 (7月31日《中国青年报》)
尽管这些学生被合肥168中学“录取”,但是因为168中学涉嫌违规“掐尖”,遭到了地方教育部门和蚌埠学校的抵制,这些学生的高中学籍堪忧。这显然不是家长和孩子希望看到的结果。在我看来,即便这些学生经过168中学的运作,取得了学籍。教育领域恶性争抢优质生源,违背了基本的竞争伦理,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秩序,造成了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也是不正常的。
其实,这种恶性争抢优质生源,打造“超级中学”的现象,并非一地独有的景观。曾有报道说,武汉示范高中花6万元抢尖子生。湖北十堰一中老师编造对方学校有人跳楼的谣言争抢生源。河北临城县规定,尖子生就读临城高中可减免学费,还可享受补助;若考入清华、北大,奖励十万元。郑州等地为了争夺优质生源,还上演“见招拆招”、“严防死守”、“跟踪盯梢”、贿赂初中班主任与优质生源这些电影里才能见到的镜头。
抢生源还有由高中向初中延伸的趋势。有的学校不仅不择手段抢生源,还绞尽脑汁抢师资。虽说高中学校为提高升学率争夺生源的动机可以理解。但是花钱争抢优质生源,网罗尖子生,造成了恶性教育竞争,最终受到损害的还是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优质学生资源和教师资源都向名校集中,名校特别是“超级中学”的金字招牌闪闪发光,升学率节节攀升,择校费越收越多,利益蛋糕越做越大。但是这样的“教育成果”是以拖垮薄弱学校、加剧教育不公、牺牲更多学生公平教育权利为代价的,这对薄弱学校和大多数孩子来说是雪上加霜。
从中央到地方都三令五申推进素质教育,希望走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怪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描绘了推进教育公平的宏伟蓝图,但是“超级中学”垄断尖子生的残酷现实把孩子们的公平教育梦想击打得粉碎。为何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呢?
当然,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人才选拔机制存在弊端,一定程度上为应试教育与优质生源争夺提供了生存空间。但是,“生源大战”并非无药可救。学校大打“生源大战”、网罗尖子生的目的,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扩大办学影响,增加学校吸引力,从而谋取经济利益。“生源大战”白热化的根源一方面在于教育评价手段单一、机制死板,给学校造成了潜在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利益观、价值观失范,教育部门监管不严甚至故意放纵、坐收渔利。
学校之间“生源大战”愈演愈烈,“超级中学”网罗尖子生,优质生源成为可供交易的商品,简直是教育的耻辱。但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寄希望于学校自觉坚持教育品格,停止“生源大战”,不再“掐尖”,主动放弃利益蛋糕,并不现实。
在我看来,要终结白热化的“生源大战”,打破少数“超级中学”一统教育江湖的教育尴尬,问题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要从保证更多人公平教育权利的大局出发,打好遏制“生源大战”的组合拳,改革教育评价手段、淡化升学率宣传,建立科学、合理的高中教育评估体系;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缩小地区差距、校际差距,营造公平的教育氛围,化解择校难题。积极为“超级中学”瘦身。只有这样,教育发展才有望走出马太效应怪圈,实现公平教育愿景。
如果地方政府不从教育公平的大局出发,拿出诚意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而是热衷名校建设、忽视薄弱学校发展;乐于跟名校分享“教育成果”与真金白银,对“生源大战”现象视而不见,对“超级中学”垄断尖子生,学校之间大打“生源大战”的怪现象视而不见,教育公平将愈行愈远。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