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凝魂聚力

2016年07月27日 13:47   来源:羊城晚报   翁礼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尤其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认为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自信意味着不卑不亢,相信自身的实力,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的信心和信念。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和鲜活生命力的肯定。在全球化、信息化、思想多样化日益加快的当下,唯有加强对文化阵地的坚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人民的精神家园才会有坚固的大厦基石,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才会有科学的价值指引。

  坚持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要在方向问题上毫不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文化实现了重大飞跃,获得了全新的先进思想内涵和价值体系,孕育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和现实不断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坚定正确的文化方向;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的文化发展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为此,要牢牢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权,大力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指导理论、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各项文化思想工作,使中华文化永葆生机,更加自强。

  坚持文化自信,要求绝不能搞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而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丰富文化的民族内容和民族形式,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而,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坚持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封闭与僵化,而是恰恰相反,要求我们勇于和善于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对多样性文化的融合。坚持文化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敢于面向世界,在文化激荡中展现自身文化的底气与风采。也只有以开放的姿态,包容地面对世界外来优秀文化,迎接其挑战,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尤其是今天的中国,改革创新是时代主旋律,更加迫切需要学习别的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互动中提升自身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影响力,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坚持文化自信,必须树立“四个自信”的整体观。习近平总书记是从“四个自信”的整体上来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独特意义。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有机统一体。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精神动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不同侧面的反映。坚持文化自信,就要同时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翁礼成,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