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月薪6000元2年存12万”并不神秘

2016年07月27日 13:27   来源:中国江苏网   张洪泉

  随着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少年轻人一上班就成“月光族”。家住重庆江北区桃源社区洋河路35号2幢的李雪沁却不同,今年23岁的她仅仅工作两年,如今已攒下六位数存款——12万元。她是怎么做到的?(都市热报7月27日)

  一个23岁的小姑娘,月工资6000元,毕业两年却能攒下存款12万元,如果仅仅从数字上看,确实很神奇。但是,当我们仔细看完新闻后,却发现女孩子的整个生活基本正常,只是一些吃住的钱由父母支付而已。

  看新闻题目,我的第一想法是,这个女孩是不是工作之外,还有其它的赚钱项目?现在社会已经不仅靠一个固定职业生活的日子,或许是因为其它收入来源,让女孩不用花费工资。由此产生一股莫名其妙的敬仰,如果每个人都能如此攒钱,现在房地产估计会很快就没有积压了。

  人这一辈子,上学之前需要父母给支付各种费用,当然也有很多学子靠勤工俭学上学。上班后,生活基本需要的方面就是衣食住行,只要不想招摇,衣和行消费是一个相对较少的花费;但是吃和住是一个大事,一日三餐少一顿就饿得慌,而住房没有就要无家可归。新闻中的李雪沁早餐、午餐在家吃父母的,午餐吃工作餐,住房住父母的,既不用买房又无需租赁,这些基本都节省了。

  话说到这里,我们发现,其实李雪沁过的生活没什么奇怪的,一日三餐上班下班,只是一种我们目前城里孩子非常通常的日子。崇尚节俭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宣传节约是媒体的善行,但是除了上面说的情况外,一月花2300元,我看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个数字在很多三线城市是一个工薪人员一个月的实收。

  再加上一年2万多的奖金,算来算去,月薪6000元2年存12万反而成了一个游戏。这个新闻之所以引发媒体转发和读者关注,主要还是因为这两年生意难做,钱难积攒,看到别人有如此大的收获,顿时让人感觉眼前一亮,但看完新闻后,不免又会产生“工作好不如生的好”的感叹。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月欠一族,消费之奴(图)    2014年02月26日
  • ·"月欠族"缺的是"财商教育"    2014年02月18日
  • ·为“走班族”赞一个    2013年05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