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关闭朋友圈会不会成为一种趋势?

2016年07月27日 08:37   来源:深圳特区报   邓辉林

  只要技术没有迭代、产品不能出新,关闭朋友圈将成为认识到朋友圈问题的人们的趋势性选择

  关闭微信朋友圈,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有的人已经做到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是:35.8%的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其中19.7%的受访者正打算关闭朋友圈,13.8%的受访者曾经关闭过朋友圈,2.4%的受访者已经关闭朋友圈。另外64.2%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关闭朋友圈。

  看上去是想关闭这个“圈”的人少,但考虑到朋友圈功能是随着微信4.0版本2012年4月19日推出才得以横空出世,4年多之后已有三分之一的用户想弃之而去,远远没有熬过“七年之痒”,这说明微信在许多人的生活里根本不是必需品,而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调味品。

  微信朋友圈的本质功能是社会交际。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朋友圈有无用户黏性,就看这种社会交际能否让用户从中得到较大好处。好处既可以是拉到票、卖出东西等物质利益,也可以是欣赏美文、了解朋友生活等精神满足。如果这种好处太小,能够被从其他途径得到的好处代替或超越,关掉微信朋友圈又何足惜哉?

  俗话说,“蚊子再小也是肉”,既然有好处又为何想关闭?这就得把好处一分为二地看。对一个人的好处,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可能是烦扰。有人的朋友圈已经成为商品展示圈,对许多朋友来说就是“骚扰圈”“轰炸圈”;有人天天晒的都是吃喝玩乐,看多了也就腻味了。中国青年报上述调查显示,朋友圈中最受讨厌的三类信息是广告(58.1%)、炫耀(44.9%)和代购(38.9%),但由于朋友圈最适于发表信息的形式就是图片配短文,这种形式也最适合发表“最受讨厌”的那几类信息。

  微信朋友圈,其实让人处于一种过度暴露、过度参与的社交情势中。对发布者来说,生活中的些小琐屑之事,打吊针、碰破皮都发到朋友圈,并暴露于大量微信好友面前,和生活在铁笼中供人围观的“行为艺术家”有相似之处。而对接收者来说,每天看那么多微信好友的大事小情,其实是过度参与了社交,给大脑输入了大量冗余无效信息。说是朋友圈,玩久了真让人觉得“懵圈”。

  当然,朋友圈中也有一些好友坚持发送读书心得、高水准文章等价值较高的信息。但这些人在一个人的朋友圈中往往只是少数。大量的微信好友,被朋友圈的定位以及适于信息呈现的方式所引导,合力造就了一个虚拟社交、过度社交、无效社交相交织的虚拟空间。

  朋友圈的问题不怪“朋友”,怪“圈”。它的定位和技术支撑,决定了它就是这个样子。

  朋友圈存在的问题,也许是无解的。2015年3月15日,《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发布,提出将打击色情、暴力、聚赌、侵犯隐私等各类违法违规的内容和行为。但问题是,朋友圈产生的大量困扰用户的信息,并不在禁止范围之内。除非朋友圈定位和技术支撑发生大的变化,否则朋友圈还是这么一个“圈”,但若真的发生大的变化,那就很可能不能叫“朋友圈”了。

  朋友圈的问题已显露无遗。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人会变得谨慎,反思并逐渐减少使用朋友圈;可以预见,只要技术没有迭代、产品不能出新,关闭朋友圈将成为这一类人的趋势性选择。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朋友圈无“朋友”自然成鸡肋    2016年07月27日
  • ·微信朋友圈并非走不出的怪圈    2016年07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