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朋友圈几乎就是整个交际圈的今天,发消息、等消息、回消息成为我们的日常。然而,不断被投票、代购、广告信息刷屏,也让一些年轻人选择了关闭朋友圈。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35.8%的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其中19.7%的受访者正打算关闭朋友圈,13.8%的受访者曾经关闭过朋友圈,2.4%的受访者已经关闭朋友圈。64.2%的受访者不会关闭朋友圈。(7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微信朋友圈的出现,让人欢喜让人忧。当享受微信圈给个人带来的便捷时,有人欢喜;当朋友圈信息骚扰、投票、代购等诸多情况出现时令人烦忧。微信朋友圈,如同一面多棱镜一样,如何看待,以及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什么,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其实就是对一个人生活方式的反映。选择朋友圈或关闭朋友圈也是如此。
在选择关闭或曾经关闭过朋友圈的人群中,他们则属于被动地接受朋友圈,这些人往往为投票、代购,或无节制的朋友圈各类信息、活动所累。受累于微信朋友圈积累到不可复加的时候,逃离朋友圈就有了强大的主观选择性。现实当中,有的夫妻即便同睡一床,也用微信互道晚安,有的母亲即便哺乳幼子时,也在刷朋友圈,有的人因为长期刷朋友圈而致拇指病变,朋友圈给这些人带来的负累,确实给人带来难以承受之重。
但是,朋友圈带来的不仅是负累,任何科技新事物的出现,都是以带来便利、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为最初目的的。亲友间可以在朋友圈间亲密地交流,远在千里外的至亲也可在视频中互道问候。在朋友圈中甚至可以传递助人信息,给社会增添一份温暖。朋友圈阳光一面的存在,必然是六成被调查者继续使用朋友圈的理由。
如同互联网出现、手机出现、QQ出现,这些交流工具都曾给人带来快乐和烦恼,朋友圈只不过是重复了之前交流工具给公众带来的各种感受。人们也在朋友圈的喜与忧中反映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当你选择主动适应,把握主动权,而不被朋友圈所“奴役”时,朋友圈就不会充斥于一个人的昼夜,也不会排斥和影响与亲友、同事的交流。
面对朋友圈庞杂的信息,有选择地关注适量朋友圈及朋友圈内的信息,就是明智的选择,更是令朋友圈“让生活更美好”的主动尝试。
57.1%的受访者在早上睁开眼的第一件事,经常就是刷朋友圈。有时和偶尔刷朋友圈的受访者分别占24.2%和11.9%,仅6.8%的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在醒来第一时间刷朋友圈。这些数据,其实反映的就是不同人在朋友圈面前的主观能动性。
当然,面对最令人讨厌的广告和代购,作为朋友圈的经营平台和朋友圈使用者,应该加强管理,尽到经营者的责任,朋友圈使用者也应该保持克制,避免打扰自己的朋友。作为一个个体,保持适量的朋友圈数量,也是防止朋友圈之害的聪明之举。
不管你选择或关闭朋友圈,朋友圈都在那里。与其“束之高阁”,任其浪费,不妨做一个聪明的、能自治的“朋友圈中人”。关闭朋友圈不需要太大的勇气,但使用朋友圈却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还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这就是朋友圈对个人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检视,一种考验。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