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决算“绩效评价”还应更进一步

2016年07月25日 11:34   来源:光明网   堂吉伟德

  今年各中央部门继续公开8张部门决算收支表和部门职能、机构设置、收支情况说明、名词解释等内容,并对机关运行经费、国有资产占用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进行单独说明,一些部门首次公开了主要民生项目和重点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7月22日,随着中国出版集团、中国记协、财政部等部门的率先发布,102家中央部门依次在各自官方网站公开了2015年部门决算。(《经济日报》7月24日)

  俗话说,钱要花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意指公共财政的支出,应当做到精准、高效而公平。然而时下的公共财政支出,却存在着“重绩轻效”,资源的浪费与结构不合理的通病,公共财政资金浪费现象严重。一方面,“为花光预算”而滋生的大量浪费和腐败现象已成体系症结。包括建筑领域和项目建设中的低效化,同样成为难以根治的顽疾。另一方面,则是民生领域的投入不足,医保、社保资金的缺口越来越大,扶贫攻坚等领域有等加大投入。公共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已成为当前最亟待解决和突破的关键点。

  农家书屋建起来了,可一年没几个人来看,书屋使用效率很低;为一个村花大力气修条路,可这个村常住人口不到百人……一边是钱不够用,一边是大量资金被浪费。从各种媒体的调查来看,“钱未其用”的现象在基层尤为普遍。在2011第六届全面小康论坛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主任高强表示,在公共财政支出方面,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很突出,“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增加政府投入,却不关心支出的绩效。”在此大背景下,一些中央部门首次公布要民生项目和重点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显然具有破题之意。

  有破有立,这样的开局意义重大,其前景也令人期待。不过,公共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已成顽疾,并且是体系化、制度化存在,仅靠部门“自我评价”去解决和提高,显然并不现实。更重要的是,无论在评价的面上,还是评价的方式以及相应的约束机制上,都应有更全面的制度构建,更深入的政策配套,并对政策本身的绩效性进行评估。因而,以中央部门公开决算绩效为契机,对公共财政的“绩效评价”还应更进一步。

  上世纪9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力推绩效预算,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马来西亚等也尝试构建绩效预算,着力构建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不难看出,不论从国际趋势,还是现实要求看,推行绩效预算,实施支出绩效评价已成为无可阻挡的潮流。绩效评估虽然是一门技术活,不过只要坚持几个原则,就能让其真正发挥制度把关的作用。首先,公共财政的绩效评估应当更为全面,其范围不能仅限于部分专项资金和民生支出,而应是所有的公共支出都应“应评尽评”。

  其次,要在自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他评”,尤其要借助于“第三方评估”的平台,让评价的过程更为透明,评价的结果更为公开和公正。尽管目前国内的第三方市场还有待完善,然而只要需求侧得到了挖掘,那么基于市场需求和竞争的需要,供给侧的升级也会水到渠成。

  再次,既要注重目的导向,也要注重结果导向,从侧重技术、工程和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向侧重效益指标靠拢。因而,既要在预算之时进行预算绩效评估,更好做好决算绩效评估。只有把两者对比和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配套的绩效评估体系,从而让评估更为客观、公正、科学与合理。

  最后也是最重要之处,就是要辅以刚性的问责机制。绩效评价开展10余年来,始终处于上冷下热,基层无力的困局,整个公共财政资金纳入绩效评价的仅占20%-30%左右。其原因固与制度不健全有关,同时问责机制的缺失,也导致评价动力不足,补强的后劲不足,评价的可信度和公信力也严重不足。若不能补齐问责和监督滞后的短板,那么公共领域的浪费就难以根治。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