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什么是这些话题引起众声喧哗?

2016年07月22日 08: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黄帅

  “一言不合就开撕”——相信几乎每个网友都在朋友圈、网络论坛中遭遇过各类话题的争执。尤其在微信群聊中,总有个别人不顾及其他群友的感受,特别喜欢在群里就敏感话题大发“真知灼见”,只要别人跟他观点不同,严厉批评的“板砖”就要拍上来,随即演化为一场“恶斗”。

  在我的观察中,最容易引爆舆论的话题多是本身充满争议的新闻事件。这类新闻一般都有悬而未决和反常态两大特点。比如,魏则西事件发生后,网上舆论纷纷声讨百度是骗子公司的“帮凶”,但也有人从法律角度理性分析信息检索技术服务是否有违法之处。但是,网络争议往往始于偏激,终于分裂,更多人加入讨论后,争议逐渐演化为“我也被百度伤害过所以要抵制百度”的极端化讨论。

  反常态的新闻事件同样会引爆舆论。今年上半年最火的“网红”之一莫过于papi酱,不用登录她的视频主页,微信群里就能看到别人分享她的新作。有人喜欢她叛逆的姿态、夸张的表演和接地气的语言,但也有人批评她做作而无聊,在网上搜索“讨厌papi酱”并不比“喜欢papi酱”的内容少很多。

  而且,很多人不接受papi酱是因为不能接受她“轻松”赚到大钱的事实——papi酱第一次视频广告贴片拍卖价为2200万元,差不多是起拍价的100倍。而当papi酱被“封杀”的消息传来后,同样是这些人从批评papi酱转向批评监管部门,甚至是借此事宣泄内心的不满,最终距离理性的争论越来越远。

  还有一些与生活中切身利益有关的话题同样容易引起争执。相比敏感新闻事件,这些话题“长热”,与现实生活连接更紧密。比如,春节期间“上海女逃离江西男农村老家”话题之所以“走红”,根源在它切中了当前地域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带来的矛盾,有人从中找优越感,有人却感到备受歧视,争吵在所难免。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敏感话题还有性别“专属”,比如,有关政治、历史的敏感话题总是能在男性间引发争执,比如,“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是否正确,本来应由历史学家给出答案,但与此有关的讨论却容易被舆论盖上“爱国”或“不爱国”的帽子,甚至有人会借机以大字报的方式批判别人,这更背离了争论的本意。而有些话题则更易在女性间“开撕”,比如明星、影视剧的各种八卦话题。

  要深究这些敏感话题引发争执的原因,大概还不能用某些人素质低来定论。各方信息不对称、缺乏精准沟通能力都是引起无营养讨论的因素。打过辩论赛的朋友都知道,“论而不辩”是一种无效的讨论,只是表述己方观点而已,甚至尚未争锋相对,就开始给对方“扣大帽子”。“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尽管这个道理众人皆知,但在现实中能理性平和面对敏感话题争论仍非易事。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