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天价鱼”反转新闻出现后,“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也成了热点反转话题。不过此次反转可不仅仅是教训了发声人那么简单,摆在媒体和时评人面前的是再次始料未及的话题打脸。
有人为此抒发了离愁别绪,有人为此批判了地域歧视,有人怒斥“孔雀女”,有人贬低“凤凰男”……各类纷繁扰攘的声音,演绎了一幕幕“自我感觉良好”的评说大戏,事到如今,假新闻的舆情反转,却让这些声音显得是那么地站不住脚,是媒体在牵着发声人的鼻子走,还是新闻报道至始至终就根本没在调上?
事后诸葛亮谁都可以做,但是现在也还不是诸葛亮发声的时候,因为摆在公众眼前的也不一定是真相,毕竟是热炒了整个春节的话题,现在突然的反转,原因和目的何在?谁都无法妄下定论,留给时评人的思考,不是一味地追求时效性,也不是跟着舆论报道走,如果仅看报道不搜集舆情,那么只会被类似的反转新闻再次打脸而已。
前日我撰文《“孔雀女和凤凰男”的舆论缘何发酵至今?》,文中所提及的主要内容则是应该理性地看待这类新闻,而不是过分解读,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毕竟在我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这类要求公众理性分析的文章只会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已。就像某著名评论人说的一样:现时的很多评论,之所以发挥不了多大效用,就是因为只是新闻报道衍生的跟风语而已,新闻报道是怎么样,观点也是怎么样,没有新意不说,留给人的反思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今日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上海女事件系假新闻”也是如此,与其去指责媒体的报道不负责任,还不如思考当初自己为何要一哄而上,就像大街上发生一件大事时群众盲目围观一样,自以为与众不同的观点,其实只是加剧了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对解决事情无益,反而还引起事件之外的“不速之客”不请自来。
回到“上海女逃离农村男友家”的事件本身上,原是一起在社交媒体突发的新闻事件,却被众多人借题发挥,刻意放大,偏离事件主因的舆论报道,此类新闻就只是针对某些无序、无良社交媒体埋伏的“话题炸弹”而已,只顾将一些碎片化信息任意地黏结起来,极容易引起公众的刻板成见,带着浮躁热点的节奏,被故意贴上的地域标签,都让失实性报道变成了名正言顺的舆情资料,对公众焦虑的刻意迎合、刺激,已经忘记了理性客观的原则,自以为实现了传播效果最大化,实际上只是一个抛出话题炸弹,并且全然不顾后果的破坏者而已。
有的在唱衰,有的在鸣不平,却没有人真正站出来为这一顿饭背后的矛盾进行纾解,频繁的观点争锋也不过就是你我之间的一厢情愿,“孔雀女”不会消失,“凤凰男”也不会就此一蹶不振。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这一社会常见的现象,没有必要过分解读,反复出现的反转新闻,背后必然有其存在的深层机理,如果仅仅是单纯地为了追求热点,那么评论的说服力又有几何呢?
同样,有质疑当然就会有支持。我们也应看到“上海女事件”的有益价值,毕竟让公众重新正视了事件背后的乡愁和文明差距,“大城市小爱情”的窘境被摆在了大众媒体平台上,多少还是让这一现状得到了关注,即便是超脱事件之外的城乡概念对比,表现出的也是时评人的善意。但是表达善意也应适可而止,我们要表达的中心观点,不是类似微博喷子、水军一般的盲目嚷闹,站在感性的角度需要与理性的分析相结合,这才是符合常情的思考方式。
揆诸前例,此类反转新闻已经屡见不鲜,被破坏的舆论生态和公信力,亟待公众和媒体冷静客观地反思,面对一系列热点话题,请多一份耐心,早一点发声有利也有弊,但是尊重客观事实的底线必须遵循。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