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农民工讨薪不该年年成话题

2016年01月27日 08:5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又到年关,在广大农民工热切盼望拿着工资回家过年的同时,却有着一批因企业经营不善、供应链资金断裂、老板“跑路”等种种原因导致拿不到血汗钱的人们不得不踏上艰难的讨薪之路。

  讨薪悲剧年年上演,根源在于欠薪者恶意逃脱责任、监管部门作为不足和讨薪者行为不理智。面对欠薪事件,还是应该依法处理、理性面对,过激行为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对家庭、社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欠薪悲剧真的无法避免吗?其实不然。两个月前,记者曾亲历一起讨薪事件。因资方、政府、劳方三方的有效配合,最终事件得以妥善处理。

  涉事公司曾为深圳的明星制造企业,于2015年初陷入大面积欠薪纠纷。当时,该公司有员工800余名。公司债务包括银行贷款、供货商货款、厂房租金、工资等。究其欠薪原因,是企业受到出口大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阵痛以及企业经营者投资失误,以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资金链断裂。欠薪实属不得已,而非恶意为之。

  纵观这起讨薪事件,三个方面是成功妥善处理的关键:

  一、企业有担当。企业陷入困境最心痛的其实还是企业,但不管经营状况如何持续恶化,企业负责人必须要有道德良知、担当意识,能够承担责任。因欠薪引起的恶性事件常常是因企业主逃避责任、玩失踪,最终导致员工情绪陷入恐慌乃至愤慨而引起。因此,企业主的担当精神是员工及社会情绪的最大稳压器。在每次主管部门约谈时,该企业负责人都到场全力配合。虽然企业终因无力兑现其在数次调解过程中作出的承诺,走向法律仲裁,但其诚恳的态度以及不“跑路”的担当精神仍值得肯定。

  二、政府有作为。面对企业困境,深圳市盐田区人力资源局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前提下,一方面先后6次约谈企业负责人,宣讲法律、阐明态度,要求其尽快筹措资金发放工资;另一方面充分与企业员工沟通,做好安抚工作,引导其理性维权,同时为劳资双方搭建沟通平台,让双方直接面对面核对欠薪事实,了解欠薪原因,以促进解决方案的达成。经过努力,企业欠薪员工牵涉人数由年初的800多人减至200余人。不仅如此,盐田区还着力处理员工分流问题,积极向员工推荐新的岗位招聘信息,帮助员工尽快找到新工作。

  三、员工有理智。这家公司虽然拖欠工资涉及时间长、人数多,但员工一直保持理性维权,多次配合资方代表坐下来谈判。该公司员工还告诉记者:“我们也知道现在经济大环境不好,老板也很难,我们在公司很多年,其实大多数员工对公司还是有感情的,很想保住工作岗位,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反映问题的方式比较理性,也答应公司适当推迟工资发放时间。”据了解,在讨薪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发生一次群体性事件及非正常上访。

  最后,经多次调解,在资方再次失信的情况下,员工提出了劳动仲裁申请。盐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秉承特事特办、马上就办的原则,以最快的速度审理了该案,裁决204名员工工资224.8万元,经济补偿金435.8万元,劳资双方对此均无异议。劳动仲裁决定书送达后,企业方面又陆续筹措到60万元资金用于发放欠薪。目前,事件后续处理正在妥善进行当中。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如何妥善处理讨薪事件?首先,资方要有道德底线,有承担责任的态度,直面困境,绝不可遇到问题就“跑路”;其次,政府部门要有作为,在法律框架内坚决保护好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绝不可“和稀泥”,及时启动欠薪保障金先行赔付,同时启动追责程序,避免恶性事件发生;第三,劳方必须要保持理智,理解企业困难,决不提倡任何过激的讨薪行为。如此,问题终将迎刃而解。要知道,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与区域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最终达成家庭、企业、社会、政府多方共赢的美好局面。(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阳腾)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