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另类培训”凸显病态企业文化

2016年07月22日 07:31   来源:经济参考报   

  磕头下跪、爬行谢恩、剃阴阳头、当众打屁股……这些年,各种旨在“励志突破”的员工培训在各地时有发生,有企业声称此举可以激发员工潜力。网友认为,另类培训方式有辱员工身心健康,损害了劳动者权益,建议发挥工会组织等力量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并对良莠不齐的培训行业加大监管力度。

  另类培训有辱员工身心

  有网友认为,另类培训涉嫌羞辱员工身心健康和人格,凸显了病态的企业文化,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严重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网友“杨秋静”说,一方面,用人单位始终处于强势地位。有的企业提倡狼性文化,想通过外部激励培养员工的进攻性,市场上新鲜、出奇、带有爆点和刺激性的培训方式,正好迎合了企业的这种心理。另一方面,企业职员为人打工,习惯服从,逆来顺受,对这种另类培训也只能接受和服从,一些员工敢怒不敢言。

  有网友认为,被“勇气”、“突破”、“超越”、“力量”、“成长”包装起来的培训根本无法激励员工,反而会让他们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产生反感。不懂得尊重员工,体罚、甚至侮辱员工人格,也严重违反劳动法,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综合施策规范培训市场

  网友“佳佳杨”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企业对职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采取培训的形式集中“充电”,也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之举。但是,用人单位培训员工应该更注重效果而非形式,各种“打鸡血”的培训方式看似热闹,实则胡闹,体罚式培训往往被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披上各种外衣,其实是以培训的名义摧残人的自尊心,让人陷入偏执状态。

  有网友认为,员工在劳资关系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工会要代表和帮助职工争取应该得到的合法利益。

  网友“石佩申”表示,工会应该坚持以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企业的改革力度、企业的发展速度与职工的承受程度有机结合起来。当职工与企业之间发生劳动争议时,工会应该积极参与到调解之中,以求圆满地解决问题。

  网友“侯文学”建议,应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治理整顿,提高行业门槛,明确审查者和监督者,避免一些低级培训机构进入,维护良好的培训市场秩序。各地工商、公安、教育等部门应予以足够重视,并采取联合执法行动,不能让“另类培训”大行其道。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发掘名师:培训比学历更重要    2016年06月28日
  • ·疯狂的培训,裹挟着学校教育    2016年05月27日
  • ·干部培训要讲精准化    2016年04月21日
  • ·劳务培训不该少了“法制课”    2015年10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