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曾是高水平、高薪酬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海归潮”的出现,海归的素质出现分化,其待遇与预期也与此前形成明显落差。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去年,我国出国留学回流率已超过50%。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出国留学从“精英化”逐步走向“大众化”,海归已从“黄金时代”逐步进入“镀金时代”,现在已步入“青铜时代”,海归“去光环化”将成必然趋势。(7月20日新华社)
在国内外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出国留学回流率一路攀升,几乎可谓是大势所趋。之于这一现象,或许更多还是应该理解为“中性事件”,其利弊得失绝非只言片语所能说清。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生大规模回国发展,自然是对国内人力资源市场的有益补充;可是要知道,这同样意味着,就业机会竞争的必然加剧,以及可能存在的教育过剩与学历贬值等问题……海归回来之后会怎样?这才是公众的核心关切。
其实应该看到,留学生近些年加速回流,有着相当一部分“被动而为”的成分。比如说,工作签证和移民门槛的提高,使得留学生很难在相关国家立足。而除此以外,另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在于,随着留学生群体的整体扩张,其“平均素质”早已极大稀释。除了极少数“顶端精英”成色依旧,多数留学生或已泯然众人矣。在此语境下,留学生大量回国就业,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截至去年,我国出国留学回流率已超过50%”,这一笼统的数据结论,并不足以对留学生的现状作出详尽说明。一个至关重要的疑问在于,在回流的留学生中,到底有多少是具备名校背景、精英属性的“优质留学生”?毕竟,这群高价值人才的流向,才是我们最需要去关注的对象。也只有尽可能吸纳“精英留学生人群”回国发展,才能延续传统意义上,留学生对国内经济社会的拉升效应。
当不少国家将留学教育当成生意来看待,当“留学”已经分解为一套完整的产业链,“留学生”的内涵和外延,注定要发生巨大改变。针对留学生的回流,整个社会当抱持一颗平常心才是。一方面,要破除那种下意识、非理性的“身份崇拜”。特别是公共职能部门,不能一见是“留学生”创业,就不加甄别地给政策、送福利;另一方面,则要以开放的心态,确保海归们加入公平的职场竞争,而非心怀偏见地冷嘲热讽。
出国学习,回国就业,这一切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个体选择。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留学生回流,我们有许多问题有待厘清。比如说,海归们的拥入,是否非必要地推高了国内的就业门槛?而国内的产业经济,又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合理接纳留学生,从而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用?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