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留学生凌虐同学获刑”应有更多反思

2016年01月08日 12:44   来源:西安晚报   长雒

  在美国就读高中的十几名中国学生,因琐事将两名女同学绑架至当地一处公园,对其进行了长达近七小时的折磨、殴打和恐吓。此案中有三名未成年人被捕。其中一名嫌犯的父亲还因为意图贿赂受害者被捕。3人日前被判获刑6至13年不等,刑满后将被驱逐出境。(1月7日中国青年网)

  这个案件虽然发生在大洋彼岸,但受到了众多国内网友的关注,这是因为此案引发的启示和反思有很多。国内的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呈现出增多趋势,在网络上,青少年参与施虐的视频不断出现,譬如就在这次的留学生被判刑新闻引发热议的同时,一段“几名大男孩殴打折磨小男孩”的视频也在网上传开,据广西省灵山县官方消息,涉事的5名嫌疑人最大的18岁,最小的14岁。而梳理近年来发生的类似事件,就会发现,一些人的施虐手段,比起这次事件中的留学生,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些恶劣事件背后,最值得追问的是“顶多算恶作剧”的施虐心态,是否普遍存在?

  答案是肯定的。许多未成年人在参与暴力事件后,无法意识到其严重性,他们的家长感慨“从小就调皮,没想到做出这样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警方在处理类似事件,也面临着诸多掣肘,比如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而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爆炸、投毒等罪的,才应当负刑事责任,而且还需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当然,立法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但保护变成了纵容,无法让更多未成年人免于校园暴力的威胁,便事与愿违。当批评教育已经不能奏效,能否在立法上做出调整,遏制暴力蔓延,显然值得深思。

  “留学生凌虐同学获刑”,更大的启示在于: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司空见惯的校园暴力,对校园暴力的极度容忍习惯必须做出改变。校园暴力事件之所以多发,甚至愈演愈烈,不但是因为一些未成年人的无知无畏,也源于学校、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层面对此的容忍。在过度容忍中,打人被当作“玩”,凌辱对方被当作“恶作剧”。

  青少年处在内心易波动的时期,当他们做错了事,我们带着一定的包容心去看待,当他们在弯路跌倒,我们不吝于伸出相助之手。但这一切都应是有度的,不能将宽容变成纵容。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