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7月20日:推行城镇化应如何避免“道路曲折”?

2016年07月20日 15:12   来源:CE.cn   

  新闻背景:

  近日,新华社记者赴安徽、四川、湖北等地调查发现,多数试点中小城市已经全面放开农民进城落户。虽然农民进城落户已实现“零门槛”,但农民落户意愿普遍不高,有县城2015年农转非仅200多人。随着农村户口“含金量”逐渐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愿意在城市买房、工作、生活,但选择把户口留在农村。(7月19日 新华社)

  农民为何“进城不愿落户”?

  简单讲,是中小城市户口价值难以打动农民,而农村户口“含金量”日益上涨。

  虽然中小城市户口如今仍“捆绑”某些福利,但绝大多数福利已经与户籍剥离,比如孩子在中小城市上学、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等,都不再需要城市户口,这是进步,但也意味着中小城市户口相比过去已“贬值”。再说农村户口价值。一是农民认为自己的“根”在农村,只有户口在农村才能把“根”留住,让自己以后有退路;二是土地的价值,土地与户口往往连在一起,由于近些年土地价值日益上涨,农民自然不想失去土地分红,因为这是农民翻身的主要依靠。【详细

  “逆城镇化”,尊重个人权利是首位

  “逆城镇化”现象的出现,有可能影响城镇化率的提升速度,面对这种情况,尊重个人权利应放到首位。过去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地方出现过赶人上楼等现象,唱歪了新农村建设的经,失去了民意的配合,这样的教训需要汲取。尊重个人权利,不仅意味着尊重农村人口的选择权和迁徙权,还意味着要想方设法扩大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后的相应权利。如果新老城镇户籍人口的发展和社会保障权利做到了尽可能公平,“逆城镇化”就不会取代新型城镇化的进程。【详细

  鼓励农民进城 权利保障要跟上

  调查显示,近半农民工不想进城,超六成愿到年龄就回乡。这折射出了农民工进城焦虑,更折射出了农民工的多重诉求,如情感归属、社会认同、国民待遇等等。【详细

  推进城镇化建设,不只是让农民的户籍变成市民户籍、让他们进城买房这么简单,还应有更多的权利与保障辐射;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在就业创业等公共服务上做文章,免除农民进城后的后顾之忧。【详细

  实行城市公共服务全覆盖,并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长效机制,在培训、就业、社保、维权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为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环境,从制度上给他们以心理认同和归宿。总之,努力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详细

  畅通城镇化之路还需加强顶层设计

  清晰稳定的政策预期,才能让政策发挥效应。当下最重要的,不是对城镇化率进行量化考核,而是对制度设计的进程进行量化考核。明确了对农村人口原有权益的评估和变现机制,明确了对新市民的权益保障,同时保证农业生产能力不下降,提高城镇化率才能畅行无阻。【详细

  微言大义:

  @我的小名叫荒诞:没有稳定工作,要个城市户口吃吗?

  @校长抄作业:中国农民是最可怜的群体,他们的利益被放置于城市居民之后。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推行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背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确定的是,城镇化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如何在具体实施时避免“道路曲折”,恐怕还需要更加重视农民的诉求,将“新型城镇化”的宗旨贯彻到底,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落实到位。“平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任何以单方面付出维系的关系都无法长久。城镇化推进畅行无阻,应当“至少不损害其利益”。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