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校园卡出租何以成为供求两旺的生意?

2016年07月20日 08:04   来源:羊城晚报   然玉

  时值暑期,大部分高校都已进入假期模式,但每天伴同学们左右的“校园卡(饭卡、一卡通)”却在假期中成为“香饽饽”,租赁“校园卡”业务作为一个商机在北京市部分高校校园中悄然繁荣起来。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为了学习、就餐便利的“考研党”成为了“校园卡”求租的主要群体,出租方则多为在读学生。同时,虽然有的高校“校园卡”租金高达每月1500元,但在暑期“校园卡”租赁旺季仍出现了“一卡难求”的现象。

  校园卡出租,竟成了火爆生意。基于此,校方虽有严令禁止,却也坦言无能为力。而就交易双方看来,这实在是个“互惠互利”的好买卖:出租方藉此将暑期闲置的校园卡变现套利,租用方则得以享受到一系列的“名校便利”。或许可以说,此类特殊的交易,所造成的影响,乃是一种“外部性伤害”。也即,未曾参与其中的各方,比如说学校、其他学生等等,反倒成为事实上的利益受损者。

  不难想见,校园卡出租之所以大行其道,肇因无疑在于两个层面。其一,随着优质资源不断注入,名校在生活成本、学习条件等等方面,相较于“市场社会”的优势不断扩大;其二,则在于近年来高校普遍强化封闭式、数字化管理,于是乎所谓大学便利越发成为一种专属福利。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名校校园卡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

  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学生乐此不疲出租校园卡换取收益,这类行为本身也传递出很多信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不少名校学生已经从传统的“身份荣耀”中挣脱出来,他们更像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总是精于算计并待价而沽,总是急不可耐地拥抱社会。大学生在世俗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出租校园卡只是其中一例。

  将校园卡租给他人,会否将造成不可避免的恶果?出租校园卡的学生们,又是否该为此负疚?回答这种种问题,不能基于下意识的想象,而更多要依据实证研究才是。针对此类行为,倘若严防死堵无法奏效,是不是该换个思路:大学诸多资源在暑期闲置,其实也是某种浪费,既然如此,有关高校能否以合适的方式和渠道,在假期期间开展临时性的开放化运营。可以预见的是,倘若高校能对此类业务合理定价、有序管理,校园卡出租的灰色生意势必会失去市场。

  名校校园卡出租供求两旺,既体现了市场的敏锐嗅觉,也折射出高校资源未能“最优化配置”的现实遗憾。可无论如何,此种另类的交易,终究不能任由其发展下去。不管从哪种立场出发、采取何种治理手段,大学所能做的事情实则还有很多,凡此远不是一句“无能为力”所能搪塞。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