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治“校园卡”出租不妨“疏”“堵”齐发

2016年07月19日 14:40   来源:华声在线   王兆才

  时值暑期,大部分高校都已进入假期模式,但每天伴同学们左右的“校园卡(饭卡、一卡通)”却在假期中成为“香饽饽”,租赁“校园卡”业务作为一个商机在本市部分高校校园中悄然繁荣起来,58同城、赶集网等一些网络信息平台成了他们的主战场。(7月18日

  北京青年报)

  “校园卡”租赁业务现身于网站,原因就在于有市场,作为

  “考研党”的一方,为了学习、就餐便利成了求租的主要群体;而持卡人为了获取一定的收入也就作为了“卖方”存在,而各大高校食堂就餐必须用到校园卡,这就给校园卡出租带来了生存空间。

  暑期到来,可能一大波学生选择离校,更多校外考研党看重学校食堂的干净便宜,选择在一些高校食堂就餐就在所难免,如果校园卡成为一道“门禁”,那么拥有校园卡的学生大军,就容易成为被租赁的对象。不过这种租赁,从校规来说,是一种违纪行为,如果在学生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租方随意扩大使用范围,会给校园管理带来压力和挑战;校园卡上学生的基本信息泄露,更会给学生安全带来威胁。

  为了学生的安全,为了学校管理有序,治理校园卡出租就显得非常重要,一种手段是“堵”,即明令禁止,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行为,卡就会被冻结,停止服务;严重者则会交由相关部门进行处分。用“处分”的方式给学生戴上金箍,会有一定震慑约束作用,但并不是万无一失的方法,不排除有学生会受到利益的驱使,而敢于挑战校纪底线。

  除了“堵”之外,不妨再加上“疏”的办法。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需求是根本,“疏”的办法,就是在需求这上面做文章。假期是校园卡出租的高发期,一大波“考研族”为了学习,就餐便利,会把高校食堂作为首选,那么各大高校食堂,在假期这个时间段,不妨在使用校园卡的基础上,开劈专门用“现金”买饭的窗口,或是让校外用餐人员凭借个人相关证件或学生信息,办理假期临时就餐卡,这样对于考研族来说省了一部分钱,哪里还会花高价再租用学生的校园卡呢?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生会以校园卡其他功能为卖点,比如持校园卡进入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等,对于这部分区域的管理,必须认真检验核对,一旦发现,严肃处分,确保学校假期管理安全有序。另外,租卡学生要提高自我安全意识,别因为这几百块钱,把自己的安全和学校生活搭上,否则,得不偿失,悔之晚矣,无论是租卡者还是出租的学生,都要遵守学校纪律,如果哪一方受骗或安全受到威胁,都可以说是自作自受,千万别拿自己的安全开玩笑,也不能不把学校纪律当回事。

  “校园卡”事关学校管理、学生们的安全,在“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的大环境下,就让“疏”“堵”举措齐发力,共同治理校园卡出租,还给学校、学生健康有序、安全和谐的假期环境。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