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不知何时,社会上悄然兴起“谢师宴”。近日,随着中、高考相继放榜,一些地方的“谢师宴”也开始升温。据报道,在西宁等城市,不少酒店从6月下旬便推出“十年寒窗”、“金榜题名” 、“桃李满园”等套餐。有的饭店每天至少会接到十多个“谢师宴”预订电话。
据称,一餐“谢师宴”开支往往要七八千元。这还算少的,多则上万元,此前有报道说,某位土豪家长因为孩子考上心仪的院校,更是豪掷几十万元摆了场奢华“谢师宴”。
数载寒窗伴读,为师诸多付出,临别时感谢老师多年的辛勤栽培,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其良苦用心及出发点都值得称许。只是,当殷殷美意置于一种各方都深感不适的夸张仪式上时,事情便开始走向了反面。
综观近年各式“谢师宴”,其实多是从众心理的产物。同事请了,邻居也摆了,我的孩子不弄几桌,会被人笑的;某某家的“谢师宴”规格如何,咱家低了会掉价的。相互攀比之下,“谢师宴”愈发变味了。当老师的左右为难,碍于家长的面子,不去不好,可对于家长的破费,却也于心难安。当家长的也暗自叫苦,死要面子的苦衷只有自己心里清楚。
再加之,什么事一旦上了酒桌,就往往荒腔走板变得滑稽荒诞。夸张的劝酒,醉酒的失态,灯红酒绿嘈杂喧嚣的氛围里,什么师者尊严、为父表率似乎都变作了哈哈镜里的景物。显然,这般的“谢师宴”于师于生于社会何益之有?
正由于各种“谢师宴”显露出的奢靡俗陋之风,近年,全国许多地方陆续出台了相关规定,禁止公职人员和教师组织参与“谢师宴”,舆论对此种风气的诟责也时而见诸报端,这为老师们婉拒“谢师宴”提供了挡箭牌。但不能不说,此起彼伏的“谢师宴”仍是按下葫芦又起瓢,有的地方风声紧时略有收敛,有的则转入“地下”只做不说,而未发文禁止的地方更是大行其道。
当然,变味的“谢师宴”如此顽强,也与商家的推波助澜有关。过往经验证明,某种消费行为,一旦商家鼎力介入,或有意识地炒作,风气就奇迹般流行开来。但同样不容否定的是,谢师宴作为一种消费行为,也确有现实的社会需求。中国人的感谢或感恩,最快捷的做法便是“撮一顿”。当“谢师”之愿找不到合理出口时,人们便只好都往酒桌上挤了。
既然如此,那何妨在每年的毕业或升学季,由学校组织一次既隆重又有意义的“谢师礼”呢?当然,形式可不拘一格,亦可分多种层次,总之,在离别学校和老师之际,让学生来一次精神的洗礼,不仅仅表达对学校老师的感恩之情,更是人生转折路口的一次深情告别和眺望。或许,这略显仪式化,但在人生的重大关口,却是不可缺少一定的仪式。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