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谢师,何必宴?

2015年06月17日 07:32   来源:红网   晴川

  高考完两周不到的时间,福州部分酒店力推谢师宴套餐,且预订数已超百桌。15日,东南快报记者获悉,我省各地纪委禁止教师参加谢师宴。因此不少教师进退两难,纷纷选择另类“散伙”方式。(6月16日《东南快报》)

  每年中高考过后,“谢师宴”总能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开席。笔者做过11年高中数学老师,也吃过谢师宴若干次。学生金榜题名了高兴,作为老师的我也欣慰,小庆贺一下,没什么不对。在参加谢师宴的过程中,有两个明显的现象:一是请吃谢师宴的,基本上都是考得好的,并且也不是都请;二是名落孙山的,基本不请。

  我后来还发现,请吃的同学,后来也有联系的,但更多的是从此杳无音信。小鸟翅膀硬了,有了自己的天空,教师高兴才对,但我总有隐隐的失落感,似乎那一顿顿晚宴,就像似最后的告别晚餐。太多的仪式感,太少的内容在,甚至没有内容,就是通过这一仪式,对教师辛劳亏欠聊作弥补,从此“散伙”,两清。

  促使我后来对所有谢师宴一概婉拒的,是一位成绩优秀却名落孙山的学生嘤嘤的哭泣声。那天吃完一位同学的谢师宴,我突然在校园的拐角碰到了他。因为落榜,他害怕父母责骂,也不想回到那个家徒四壁的家。他说他很感激我的教诲,考砸了很对不起老师,说他也想请老师吃一顿,说说心中的苦闷,可却请不起……语无伦次中满含歉疚,悲哀的眼神,让人难忘。我送他回了家,鼓励他要重树信心,开导他的父母少些责备。令人欣慰的是,这位同学,第二年如愿考上了大学。虽不是什么名牌,但于他,已是十分满足。

  在我送走的茬茬孩子中,常有联系的,并不很多,而他,则是联系最勤的一个。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如今已读完博士,成了西南某大学教授的他,还常常通过视频、电话与我分享自己的成功与快乐,念念不忘我帮他度过人生最难关口的那个晚上。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升没升学仅仅是教育的一个阶段的完成,学生的人生,教师为他们指点迷经还远未收官。所以,自此之后,每年的高考成绩一出,我的双脚不再奔走于谢师宴途中,而总是穿梭于落榜生家访的路上。告别谢师宴,并不是说“谢师宴”这个传递感恩之情的形式有原罪,而是社会这个大染缸,将它染成了学生家长博面子、讲排场,攀比斗富、甚至趁机敛财的大花脸,以至于学生、老师都苦不堪言。

  既然谢师宴已经变味,那么,我们就该找到新的办法。于学生而言,谢师形式有多重,与其再用俗气的宴请,不如玩些小清新,比如亲手做张贺卡,到校园栽棵小树,甚至陪老师散散步聊聊天等,都一样能表达敬意。如今教师形象频遭非议,这里面有社会误解,但也有教师自身原因。与其授人以柄,把话给人说,不如就此远离世俗功利,将不吃请变成一种抵御自觉,守牢那一颗为人师表的初心。这既保护了自己,也可让那些失意的孩子的脆弱心灵免遭再次挫伤。而对那些添油加醋、不怀好意玩促销噱头的商家,也将是一次有力回击。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