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排查精神病,政策善意当肯定

2016年07月18日 08:11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段思平

  7月14日,成都双流区卫计局官微发布“乱管闲事”“整天躺在床上”等11条“问题清单”,用于“帮助鉴别”疑似精神病患者,鼓励市民举报。爆料奖励50元,确诊后再奖300元。此举引发网友质疑。该局疾控科科长安钧表示,11条“症状”仅供参考;还没人获“奖金”,但政策会继续下去。(7月17日《京华时报》)

  

  此次有关方面提供的11条精神病患者症状,让不少网友直呼躺枪——话多是精神病,寡言少语也是精神病;宅在家里是精神病,外出活动多了也是精神病,不“被精神病”简直比登天还难。其实,这方面的担忧大可不必。11条“症状”系由国家卫计委制定并下发,有一定权威性。何况有关方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11条仅供居民参考,并非“鉴定标准”,是否患有精神病,必须由相关权威机构进行专业鉴定。

  也有心理学及法律领域专家表示,这些症状描述并非医学术语,标准也过于宽泛、模糊。但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卫计局官微上发布充满专业术语的判断标准,又有几个人看得懂并有耐心看完呢?若果真如此,会不会又有人在网上质疑,使用这么专业的表述,怎么可能把群众发动起来呢?正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才能增强11条“症状”的普及性与可操作性。

  还有人指出,卫生部门排查精神病患者,完全可以派出工作人员走进社区摸排,加大精神病识别方法的宣传力度。这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手段,但在人手不足、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动和利用群众力量进行“全民排查”,无疑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工作智慧。

  实际上,近年来,我们身边多次发生精神病患(俗称“武疯子”)伤人事件,每次舆论都呼吁有关部门加大对精神病患的排查力度,尽早筛查出精神病患者,让他们得到及时的关爱和救治,并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现在成都市双流区卫计局所做的,正是希望能借助群众力量发现身边隐藏的精神病患者,尽早干预、给予救助,其政策善意不容否定。只不过在细节设计、实际操作上,可以更完善一些。

  如可在现有11条“症状”的基础上,给予更加细致的指导,最大限度减少民众误读的可能性;对于核实的线索才对提供者给予奖励,而不是只要上报线索就给予奖励,避免有人为获奖而滥报或挟私报复,杜绝普通人“被精神病”的情况。惟有善意的初衷,加上科学的方法、严谨的设计,才有可能产生最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