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4日,李克强总理对蒙古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并将出席15日至16日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行的亚欧首脑会议。访问蒙古期间,李克强总理与蒙古新上任的总理额尔登巴特、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及新当选的大呼拉尔主席恩赫包勒德等蒙古政要分别举行了会谈,就深化中蒙合作签署了10多份协议,充分展现了中蒙关系发展的十足活力及深厚潜力。
当前的中蒙关系可以说是处在历史上最好的一段时期,其原因就在于两国的互信与理解不断深化,合作的需求与动力不断增强,两国关系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两国高层间如“走亲戚”般的频繁互访为两国关系定下了良好的基调。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5年,蒙古总统、总理及大呼拉尔主席均访问了中国。中俄蒙三国首脑定期会晤,迄今已进行了三次,就三国深化区域合作等议题形成了诸多共识。此次李克强总理访蒙是中国总理时隔六年再次访蒙,访问中形成的共识与合作协议必将推动两国关系继续深入发展。
两国之间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也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蒙古经济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也走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推动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带动蒙古经济发展,已经逐渐成为蒙古社会的共识。本世纪初,蒙古的GDP只有10几亿美元,但到了近几年,蒙古GDP已经达到了120亿美元左右,其GDP年增长率最快的时候达到了17%左右。这与中蒙经济合作的深化轨迹是大体吻合的。从1990年以来,中国就一直保持着蒙古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投资国的地位。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蒙贸易额只有区区的1亿美元左右,到了2015年,两国贸易总额达到了53亿美元。《中蒙经贸合作中期发展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蒙双边贸易额要达到100亿美元。这需要两国继续挖掘市场潜力,寻找新的合作机遇。今年2月,蒙古牛羊肉正式对华出口,成为两国强化农牧业合作的一个有力信号。
民间交流的深化为两国关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几年前,蒙古极端民族主义组织骚扰在蒙古的中国人的新闻一度频繁出现,对两国关系产生了恶劣影响。在蒙古政府的引导与规范下,类似事件已经较少发生。相应的,蒙古人中了解中国、对中国感兴趣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李克强总理访蒙时在蒙古媒体上发表的文章特意提到2015年蒙古公民赴华100万人次,相当于蒙古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当前,蒙古年轻人对中国的印象较其上一代人有了较大变化。根据Sant Maral基金会做的舆论调查,近几年来蒙古社会的对华印象有所好转,认可中国是蒙古合作伙伴的比重较以往有了提升。特别是在比较发达的乌兰巴托地区,对华印象要好于蒙古全国平均水平。相信随着中蒙民间交往的继续深入,蒙古民众的对华理解与感情也会产生积极的变化。
当前,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推行,蒙古国由于其特殊的战略位置,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蒙古国也乐于利用其地缘战略特点来提升其国际地位,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对于中蒙关系而言,既面临新的机遇,也存在挑战,需要两国政府和人民认真应对。首先,深化战略互信是中蒙关系继续深入发展的基础。蒙古作为小国,又与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与文化等联系,这使得蒙古在开展对华合作时难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客观地说,蒙古在与中国开展经济合作、特别是大项目合作上的犹豫不决使得蒙古错失了不少发展机遇。蒙古议会政治造成的思想与利益的多元化也使得蒙古在推动大型项目合作时执行力度不够。根据最新的调查,约半数的蒙古民众认为,经济发展要比民主制度更重要。6月议会选举后,蒙古人民党以绝对性优势成为议会多数党,从而有望终结从2004年以来联合执政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民众对政党斗争的厌烦。若人民党能够利用其多数优势,扎实地推进中蒙经济合作,势必有助于蒙古摆脱当前的经济困境,改善蒙古民生。
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蒙古“草原之路”的对接为中蒙合作开启了广阔的前景。在6月23日的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上,三国选定了12个方向的32个发展项目,力求将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俄方的跨欧亚大通道建设与蒙古的“草原之路”倡议对接起来。蒙古对此表现了极高的热情。蒙方提出要在乌兰巴托建立常设性的“投资与规划中心”,以落实这32个发展项目。这些项目涉及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工业、能源、贸易、海关检查、环保、科技合作、人道合作、农业、医药等领域。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连接中俄蒙三国的铁路与公路建设。若三国的铁路及公路连通问题能够得到顺利解决,则中蒙经济合作有望迅速迈进新台阶。合作意义重大,关键在于选准项目,落实执行,这需要三国政府部门开展密切合作,增强规划和设计能力。
第三,推动民间相互理解仍任重而道远。当前蒙古经济状况不佳,若未来全球经济仍没有大的起色,预计蒙古经济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好转。在经济状况不佳时,排外的思想和行动就有可能沉渣泛起。当前不少中国企业在开展对蒙经济合作时都注意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力求改善蒙古国民的对华印象。这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未来中蒙两国可共同开展行动,通过为留学、旅游、就医、经商等提供更多便利的方式,增加两国国民相互了解的机会。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袁冲)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