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奇葩证书,消除证书背后的“蛀害”

2016年07月14日 14:25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昨日(13日),在二十国集团劳工部长会议闭幕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我国将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证。

  尹蔚民说,国务院已先后六批取消了319项职业资格,占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量的52%。在此基础上,将再精简合并撤销一批职业资格,取消的数量将占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量的70%以上。

  这319项被废掉的证书都是啥?如果不是近两年陆续被媒体晒出来,普通人恐怕都意识不到,原来职业资格认证已经繁复到琐碎的程度——“装饰材料管理师”、“装饰资料管理师”要分别考证,“民族(古)建筑修缮师”和“民族(古)建筑维护师”不是一码事儿,甚至,“木地板导购员”也要持证上岗。更甚至,插花、搬木头、做面皮、包松香、打扫浴池也要证,这就彻底消解了职业资格认证的严肃叙事,使其变成了一个荒唐不经的社会景观。

  考证、发证、每年审证、拿证后继续教育、买证、证件挂靠……无数寻租者附着在这个链条上,使其很容易就形成了一条“蛀害”,为权力寻租和行业腐败打通了无障碍通道。正如光明网评论员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言,人为设计的资格证在市场中拦堤筑坝,将正常的经济交流切割开,滋生了培训、考证、办证的灰色链条,形成了多种周边性权力和利益团体,也逼出了各种资格证挂靠的地下市场。除了人们常常诟病的设租寻租的问题外,它还降低了经济交往的效率,抬升了创业和创新的成本,并隐性地强化了本来应该随着改革而逐渐淡化的身份门槛。

  简政放权是一场对常识的回归,“精简职业资格”作为其中一项子命题,让人们在短时间内忽然“回过神来”——荒唐的治理方式是如何以正当的名义,持久地、深刻地影响着市场生态和个人生活,如何堂而皇之进入了严肃的、逻辑自洽国家叙事,进而使个体失去了质疑和反驳的机会。现在,过多过滥的职业资格认证已经成为改革的对象,但从其产生到形成气候再到被取消的过程,却在提供一些启示——

  能力需要在市场中大浪淘沙,规则需要在市场中形成。这个过程未必会理想地、有节奏地推进,但用计划思维模拟市场的优胜劣汰,对市场形成规则的过程越俎代庖,产生的后遗症要远远大于“缓慢”和“无节奏”。

  符合市场的,最终才是符合人性的;有利于人才资源合理分配的,才是有利于个体价值最大化发挥的。这个双符合的过程,是现代以来形成的规律,也是今天的改革应该不断趋向的常识。

  奇葩职业资格证越来越少了,资格证背后的“蛀害”也在消失。接下来走入历史的,该轮到那种以证管人、以证控业的社会治理思维了。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