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征迁成为法治之路绊脚石

2016年07月08日 13:37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每一次“强拆致死”的新闻出现,都如同巨石在人心中碾过——

  昨日(7月7日)晚新京报快讯显示,在长沙市岳麓区茶子山村的拆迁过程中,村民龚雪辉一家一直未能与拆迁工作组达成协议。6月16日早8点半左右,其家中突然出现数百名身着统一黑色T恤的工作人员,并试图将包括龚雪辉在内的家庭成员拖至屋外汽车内。“当时场面很混乱,几个人被分散到了不同的车里,互相不知道其他人在哪”。

  然后,这位60岁的老人就失踪了。再然后,他们的家被夷为平地。21天后,家人在拆迁的废墟里发现了她的遗体。

  老人“被埋废墟身亡”,具体过程尚待后续调查。长沙市岳麓区也回应称,“当地政府已介入此事,正在依法处理”。不过这种死亡调查的意义,只在于分辨当日的强拆到底是致其死亡的直接原因还是间接原因,已经无法洗脱强拆与老人死亡的干系。人们想知道的是,这数百黑衣人来自哪里、姓甚名谁?他们把公民从自己家里“拖至屋外汽车内”,将其私产夷为平地,是听谁的指示、依据何种规则?哪级领导给了他们超越中国宪法的权力?

  如果不是龚雪辉“蹊跷”死亡,茶子山村发生的强拆很可能会轻描淡写的过去。就像,如果不是太原市古寨村村民孟福贵的血案,人们还不知道拆迁队“习惯”携带砖头、镐把、伸缩梯殴打拆迁户;如果不是临沂市“平邑9.14”事件,普通人想象不到公民竟要靠自伤保护自己的财产。在大量的、各地都可能存在的非法强拆现场里,如果践踏法治和权利的行为被默认为正常程序,“致死”的情况在单个案例中是偶然的,在整体概率上却是一种必然出现的情况。

  暴力强拆致死事件,屡见不绝、率禁不绝,看似都是个案,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法治中国道路上的绊脚石。因为只要是强拆事件,都会涉及到对公民财产权的任意剥夺,极端情况下,还会出现对生存权的剥夺,而这些权利正是法治要保障的最基本的内容。如果这些基本权利的保障状况都不稳定,法治的大厦从何处拔地而起?

  此外,此类事件每每极大挫伤公众对法治建设的预期。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信仰、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信心,不是从大数据中来的,而是从具体个案中观察得出的,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原因。在社会心理中,司法改革成果再显著,也容易被几起重大冤案冲抵;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的效果再好,也没有几起骇人听闻的非法强拆事件有“存在感”。故此,这些已经形成现象的非法强拆,不啻在为改革和发展制造对立、在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道路挖坑。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