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记住乡愁,文化类节目大有可为

2016年07月13日 08:46   来源:光明日报   邓文卿

  【文化评析】

  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唯有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贴近大地,既追求“有意思”,更追求“有意义”,才能收获更大的社会效益。

  近期,由安徽卫视打造的《中国农民歌会》第二季开播。面对一众拼明星、博眼球的综艺节目,这一给农民代言的歌会,凭借淳朴的画风以及贴近“民声”的节目形态收获了好评。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踏上了开往城市的列车,“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渐成奢侈。如何不让乡土文化凋敝?如何让我们记住乡愁?中国的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不能回避这一问题。作为大众媒介,电视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唤起美丽乡愁方面,应当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近年来,越来越多文化类节目在寓教于乐中传承传统文化,也有一些电视节目将视角对准乡村,对准普通工人、农民,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类节目受到欢迎说明,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唯有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贴近大地,既追求“有意思”,更追求“有意义”,才能收获更大的社会效益。从制作来说,打破“明星叙事”也是电视节目特别是综艺节目走出“创意危机”的好选择。

  一直以来,电视节目不仅发挥着愉悦大众的功能,而且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等使命与责任。去年,央视推出的纪录片《记住乡愁》,围绕“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讲述在民间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并以纪实手法真实再现了当代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拼搏奋发、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这档“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的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热烈反响。不少海外华侨表示,乡愁提醒全球华人华侨不要忘记对自己文化的传承。

  重视乡村,不是“怀乡病”,更非“情怀党”,而是植根于对文化本源的追问。如果根脉不再绵延、薪火难以相传,那我们不过是在漂泊和流浪而已。如何在坚守与变化之间,培厚时代的心灵沃土?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激发蓬勃的民间活力?《中国农民歌会》以“听得见乡音乡愁”,《记住乡愁》以“看得见中国乡土”,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范本。

  华夏热土、大江大海、山林田野,是亿万中国人记忆开始的地方,孕育了现代中国无法割舍的精神原乡。融入乡土元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电视文化节目应有所作为,也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