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记住乡愁》让“乡愁”有所寄托

2015年01月27日 13:46   来源:东方网   江曾培

  从今年1月1日开始,一部名为《记住乡愁》的百集大型纪录片正在央视4频道晚间连续播出。“乡愁”,体现着人们对家乡的怀念与相思,也表达着远离故土的游子的忧伤与愁情,所谓“千里作远客,五更思故乡”是也。家乡故土是生活的根,如唐代诗人刘长郷所说,人们都有一颗“緾绵的乡心”。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将这一诗化的语言引入政府文件,提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引起普遍的关注与赞同,体现了政府在推进城镇化中,充分对人文传统的尊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对人们精神情感生活的尊重。在改革和建设中要大力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物质的与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存,不要把城乡弄得面目全非,使“乡愁”再也无从寄托。

  这当中,是特别要重视对古村落的保护。我国是农耕大国,拥有众多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古村落,不仅山青水秀,环境幽美,而且建筑独特,文化遗存丰富,村村面貎不同,都是特定的“这一个”。人们“緾绵的乡心”,往往就是从这里萌动的。尽管这些年来,我国的自然村落正大速度锐减,但仍有村庄60万个,古村落约5000个,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界定的传统村落有1561个,这些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有的则可以追溯到唐宋乃至上古时期。《记住乡愁》从中选取了100多个的传统村落,以“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为宗旨,用纪实手法展现了这些美丽乡村的今世来生,调拨着人们浓浓的乡愁,唤起人们的浓浓的家园之思。

  电视片《记住乡愁》一集写一个村落,各省市都有入选,大多依山傍水,浓绿成荫,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同时,保留着一些古民居,因地而造,形制各异,富有独特的地方风貎。在这些传统的优美古村落里,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承着“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电视片通过传承千百年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以及村民的诚信敬业、和谐相处、扶危救困、见义勇为、敬老爱幼、耕读传家等行动,展现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古今故事。《记住乡愁》电视片在展现一个个古村落传统的自然之美与建筑之美的同时,更展现了游荡在古村落中的传统道德之美。它不同于一般的乡村风光片,拥有精神之魂。

  我晚上看电视,一般只看看时事新闻,而这几天却破了例,《记住乡愁》我每集都看。因为它触动了我儿时居乡的记忆,抚慰了我的怀乡之情,并得到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薰陶。这是一部有景、有人、有情、有识的纪录电视片,值得一看。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