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民经济篇】“超级工程”的当下效益和长远使命

2016年07月12日 07:25   来源:工人日报   王 群

  超级工程投入运营之后,会如同“造血干细胞”一样发挥强大的再生造血功能:开启国内庞大的潜在内需市场,带动周边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流通,产生极强的聚集效应,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未来,这些超级工程不仅会成为服务人民的惠民工程,而且会成为助力中国经济实现更大腾飞的奇迹工程。

  古往今来,依托不断刷新原有经验和认知的创新潜能,人类创造了无数流芳百世的工程奇迹。时至今日,没有人能够轻易否定一项伟大的“超级工程”在时代变迁中持久的经济提振意义。

  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或许不会想到,他们率众修建的彼时的“超级工程”——都江堰,不仅使成都有了“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资本,而且历经2200多年不衰,至今发挥着巨大效益。

  在历史长河中,我国有多个如都江堰一样的“超级工程”,它们宛如一颗颗璀璨的宝石持续散发着耀眼光芒,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留下一幅幅雄伟画卷。

  从西气东输到南水北调,从青藏铁路到京沪高铁,从港珠澳大桥到上海中心大厦……当越来越多看似不可能的“超级工程”从蓝图变为现实,中国经济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超级工程”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鲜活而有力的注脚。

  规模庞大、科技攻关难度高、涉及范围广、战略意义大,“超级工程”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对时代经济所产生的难以估量的强力助推作用,以及后续催发的一系列深刻产业变革。

  从短期来看,超级工程一次性投资巨大 ,会对多个相关产业形成带动作用, 包括能源产业、制造业、运输业在内的一批与工程建设联系紧密的产业聚集和产业带会随之形成,继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以港珠澳大桥为例,相关数据显示,大桥建设涉及粤港澳三地、4家业主单位和30多家参建单位,联动珠三角300多家港航单位、航运企业辅助建设。单是桥梁工程上部结构的用钢量便达40多万吨,足以建造60座埃菲尔铁塔。

  “超级工程”投入运营之后,会如同“造血干细胞”一样发挥强大的再生造血功能:开启国内庞大的潜在内需市场,带动周边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流通,产生极强的聚集效应,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也会因此得到有效扩展,形成完善、安全、高效、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为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提供重要的基础供应,全面配合和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运行满5年的京沪高铁,已向全国各地运送超过2.15亿人次的旅客,不仅实现了高铁运营公交化,成功地将优质、便捷的高铁服务融入千家万户的旅行生活之中,还成为连通两大一线城市的大动脉,经济贡献极为显著。

  “造福当代,泽被子孙”是“超级工程”的当下责任和长远使命。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为了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抢占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不少国家已纷纷将“超级工程”的建设作为助推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超级工程”不仅会成为服务民生的惠民工程,而且会成为助力中国经济实现更大腾飞的奇迹工程。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以“使命意识”拓展中国道路    2016年01月05日
  • ·担起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2013年03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