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抗洪抢险是对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

2016年07月08日 16:12   来源:人民网   石川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7月6日9时,6月3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等地遭受的洪涝、风雹、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已造成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1省区市2676.9万人受灾。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习近平近日对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支持地方防汛救灾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奔赴3省、历时30个小时考察长江、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和抢险救灾情况。

  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洪涝灾害来势汹汹,各地军民奋力抗洪抢险,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主心骨”“指挥部”的作用,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奔赴在抗洪救灾第一线,筑起牢不可摧的钢铁长城,真正做到了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干部就是一支标杆、一名普通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连日来,在抗洪救灾中涌现出一批让人感佩的英雄。安徽省无为消防大队大队长李锴膝盖动了手术,6月底刚拆线,7月1日下午接到居民被洪水围困的警情后,便不顾腿疾,跳进洪水里指挥救人;战士吴晨正在一线抗洪救灾,最疼爱他的奶奶不幸病逝,听到奶奶去世的消息,“心里说不出来的难受”,但仍坚守在岗位上,他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觉做出了选择,将大写的责任倾斜给被洪水围困的民众。

  近日网上流传的两张照片特别值得一提。一张照片的内容是,1998年8月7日所立的生死牌,誓词是“誓与大堤共存亡”,党员有黄义成等16人,单位是武汉市江汉区龙王庙闸口。另一张照片的内容是,2016年7月2日所立的生死牌,誓词是“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党员有汪宝利等人,单位同样是龙王庙闸口。

  比较两张生死牌,不免感慨万端。不同时代的洪水,同样带来了严峻考验,而关键时刻又是党员站了出来;宣誓人不尽相同,但使命完全一致,穿越18年的价值传承丝毫未变,都是誓与大堤共存亡。尤其需要强调的是,18年前有唐仁清和李建强,18年后仍有他俩;不同的是,1998年时,唐仁清和李建强只是龙王庙闸口上普通的巡堤人员。而现在,唐仁清是江汉区水务局水政监察大队大队长,李建强是下面的中队长。

  李建强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我们就是大武汉安危的闸口。“希望全市人民放心,前线有我们顶着。”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也是用生命立下的铮铮誓言,有这样的党员冲在前面,不仅可让普通民众感受到党员的挺立人格,心中平添几许敬意和踏实感。

  然而,也有个别公职人员表现不佳,辱没了民众所托。日前,黄冈武穴市、团风县9名干部,黄石阳新县3名干部职工,因未及时组织抢险或违反防汛值班纪律被问责。大灾当前,汛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可是有的负责人却吊儿郎当,不以为意。比如黄冈市胡曹坊村防汛总负责人樊志明接到险情电话后,不尽快组织抢险,导致险情一度控制不力。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党员。抗洪抢险是否尽心尽职,是对灾区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生死关头,危急时刻,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承担起一马当先、身先士卒的责任,而断无犹豫不决、拈轻怕重的理由。让党旗在抗洪救灾高高飘扬,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这是党员干部的使命。当前汛情灾情严重,抗洪救灾任务仍然艰巨,惟有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各种损失,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有话好好说”不是件小事    2016年07月12日
  • ·一本口袋书,收到大效果    2016年07月11日
  • ·为官须有为有畏(思想纵横)    2016年06月29日
  • ·党员干部守诚信的时代内涵    2016年06月13日
  • ·为官不为,何以为官?    2016年06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