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失独老人“六旬产子”不宜推广复制(图)

2016年07月07日 13:58   来源:东方网   汪昌莲

  “这个孩子来得太不容易了。”今年61岁的张女士(化名)和66岁的老伴一起,怀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5日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出院回家。专家表示,张女士足月顺利产子是个“奇迹”,但高龄妊娠风险极高。(7月6日《京华时报》)

  作为一名孤寂的失独者,61岁的张女士毅然选择试管婴儿手术,并成功诞下一名男婴,创造了最高龄产妇的一个奇迹,让人惊羡,更令人心酸。显然,老太失独后重生,仅是个案,不可复制。特别是,儿子今后的生存和教育问题,将成为其不可承受之重。可见,对于失独家庭来说,社会的救助和关爱,远比一名失独母亲“老年产子”的自我救赎持久有力。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持续推进,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而又庞大的群体——独生子女家庭,而由独生子女加父母组成的独生子女家庭,也成为城市中最基本的家庭模式。问题是,独生子女家庭不是理想的家庭结构模式,这在我们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时表现得最为明显。人口学专家彭希哲教授曾指出:“独生子女现象对个人和家庭层面上的影响将非常深远,并已经成为中国转型时期风险社会中的一个风险要素。”比如,独生子女一旦遭遇伤亡等变故,将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消解的痛感。

  据统计,目前我国大约有百万个“失独家庭”,独生子女伤残死亡达30多万人,这个数据让人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惟一寄托,孩子对中国人来说,就是情感的寄托和希望的化身。当发生独生子女意外死亡的惨剧,家庭幸福的大厦瞬间轰然倒塌,没有了家庭的温馨,没有了儿女亲情的依靠,无儿无女的生活,让失独家庭面临无法克服的困难和痛苦;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困难和痛苦将会越来越沉重。

  因此,六旬老太产子,倒逼人口政策转型。首先,地方政府应对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做出制度安排,当突遇独生子女伤亡等家庭变故时,制度应及时伸出援手。比如,在就学、就医、就业、养老等各个方面,应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和救助力度,化解独生子女家庭的死亡、伤残、教育、养老等诸多风险。特别是,中国人口政策应该迅速转型,从“以数为本”到“以人为本”,从“数量控制”到“结构优化”,从“人口亏损”到“人口储备”进行转变;通过全面放开二孩,减少独生子女家庭,遏制“失独”家庭。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