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曾经迷惑不解,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一个叫做“自贸区”的试验,目的究竟何在?又能有多大的意义?怎么就成了决策层如此重视的“国家战略”?为什么会引来那么多国际关注?
因为,自贸区是代表中国向世界做出的一个开放姿态,一个庄严承诺,更是一次坚定不移自我革命的局部试验。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诞生9个月,疑惑正在实践中渐次澄清。那些围绕自贸区的关键词,“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制度创新为核心”“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可复制、可推广”正一一落地,走向现实。自贸区脚步相当急促,创新制度出台相当密集,充满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仔细研判一系列充满专业术语的制度变革,投资与贸易便利化也好,从事前审批改为事中事后监管也好,规范法制环境也好,特别是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出现,这一切都是冲着谁来的呢?一言以蔽之:革的是政府自己的命。
听来有些惊心动魄,其实就是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一次具体实践:即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保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市场主体都能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而曾在资源配置中越位的政府,则必须自我削权、自我限权,放弃对微观经济不必要的指手画脚。当市场之手在制度创新的保驾护航下,挣脱行政羁绊,曼妙起舞;当权力寻租的空间用新的制度强力压缩,中国经济才能持续迸发活力,健康发展,才能活力十足地参加国际竞争。
我们明晰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
我们仍然记得,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针对改革有这样的表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而国际经济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倘若放缓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将被屏蔽于封闭的体系,任人摆布。
自贸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寄予厚望,突围而出。它的奋楫前行,标志着中国面向世界继续扩大开放的庄严承诺,也标志着中国政府自我革命的大智大勇。
短短9个月,这个过程固然充满艰辛和挑战,却也收获了满满的信心。从国家部委到上海自贸区,不惮于向自己亮起手术刀,改革形成捏指成拳的合力,带来极高的工作效率,负面清单一再“瘦身”,制度创新释放活力,初步做到可复制可推广。
自贸区试验的初尝胜果,让我们有理由乐观:社会主义中国拥有充分的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能力。
自贸区改革碰到的每一项制度创新,几乎都是改了多年改不动的硬骨头,触碰的正是曾经不得不绕开的“深水区”甚至“雷区”。然而,有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促动,改革共识的凝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难题也在不断的磨合、碰撞与协调中渐次迎刃而解。而且,自贸区的试验还表明,“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与规范法律环境、防范系统性风险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显然,自贸区的探索正渐趋成熟,这也让复制与推广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自贸区的初试锋芒,让我们有理由期待,用中国式办法,照样能解决好在我们发展起来之后碰到的一系列世界性难题……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