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夫勒走了,世界依然活在他的预言里

2016年07月06日 10: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朱达志

  托夫勒最伟大之处,在我看来还不光是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他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解读、解释与预测,既令人耳目一新,又让人不得不服。

  称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是当代思想家,并不夸张。他是《第三次浪潮》《未来的冲击》和《权力的转移》的作者,而这三部著作(尤其是第一本),曾经风靡全球和神州大地,关键是它在几十年前就准确地预见了未来——也就是今天,因为《第三次浪潮》出版于1980年,构思于1970年代。而该书最精华之处即在于,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社会。

  1970年代,对于我们中国人,乃至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通人而言,互联网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甚至闻所未闻的东西。直到1969年,英特网的前身阿帕网才在美国诞生;1978年,UUCP才在贝尔实验室被提出来,次年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一个叫新闻组网络的东西,但它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互联网。至于第一个检索互联网,更是迟至1989年才被发明。

  但是,天才的托夫勒早在1970年代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未来信息社会的概貌。这一构想,比另一位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于1996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早了将近20年。而这位堪与《一九八四》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媲美的天才思想家和预言家(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先生,于上周一晚间在其洛杉矶的家中悄然去世,享年87岁。

  托夫勒有句名言:“21世纪的文盲不会是那些能读能写的人,而是那些没有能力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人。”这话也是他最具天才性的预言之一。在农业社会,一个人只要会种田或饲养牲畜,就可以活一辈子;在工业社会,一个人若掌握了一两门手艺或操作一两种机器,也能受用终身;而在信息社会,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否则就很有可能分分钟被淘汰。从今天的情况看,托氏所言实在是太精辟了。

  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和《权力的转移》合称“未来三部曲”,对当今的社会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甚至成为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领袖的必读书,《纽约客》曾形容道,“克林顿和戈尔都在随着托夫勒的节奏起舞,托夫勒式音乐穿透了美国政府行政机构的改革进程。”

  《第三次浪潮》在三四十年前就预测了电邮普及、媒体互动、网络聊天和其他数字化生活与工作方式。托夫勒最伟大之处,在我看来还不光是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他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解读、解释与预测,既令人耳目一新,又让人不得不服。比如“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三阶段划分理论。如果说传统的五阶段社会发展规律有其合理性的话,那么,托夫勒基于生产方式属性的社会发展阶段论,对当下社会的裨益,可以说更直接、更有效、更有益。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社会形态划分,以今天的角度看并不完美。比如美国独立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确立,但南方的黑人奴隶制却还如坚冰般难以打破。再如,从16世纪起,欧洲的殖民者走遍世界,并将黑人奴隶带回欧洲或贩运到其他地区,形成了奴隶制高峰;直到18世纪晚期后,欧洲才开始出现废奴思潮。

  但是,托夫勒的划分却让人眼前一亮,原来数千年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就这么简单。对今天这个信息化社会而言,托夫勒的划分更具指导意义。他的理论不仅让今人得以正确认识社会和未来,对某些特定的技术发展,也贡献斐然,比如,托夫勒曾为AT&T提供过一份报告,预测AT&T可能被分拆,这比真正的分拆提前了12年。再如,他的“第三次浪潮”思想让SteveCase催生了他的“美国在线”,而TedTurner则受托夫勒理论的启发,在1980年创建了CNN。

  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失去托夫勒,将是一个无可挽回的损失,因为他是独特的,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世界需要托夫勒,比需要十个、百个政客,科幻作家,好莱坞大导演还要迫切得多。而我们需要托夫勒,正如已离不开互联网。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