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反腐败都能推动,“邻避效应”破不了吗

2016年07月05日 10:54   来源:环球时报   

  广东肇庆禄步镇部分群众近日集会抗议拟建垃圾焚烧厂计划,导致警民冲突。上月25日,湖北仙桃市拟建垃圾焚烧厂也引起部分群众抗议,仙桃市迫于压力最终宣布停建该项目。这样的环保抗议在欧美和亚洲发达地区都反复发生过,台湾将之称为“邻避效应”,意思是这样的项目挺好,但别建在我家后院。“邻避效应”这个词也被大陆媒体借用过来,描述当前的困境。

  政府在沟通不充分的情况下决策立项,群众抗议,宣布下马,从2007年厦门PX项目面对抗议取消后,这样的波折在全国各地可谓“遍地开花”。如今舆论已经有一个预期,只要有PX项目或垃圾焚烧计划立项或上马,周围群众就会抗议,而这种抗议产生作用并导致项目取消几乎是“笃定的”。

  “邻避效应”有小道理,涉及相关社区的“核心利益”,但它没有大道理,有违全社会的整体利益。然而有意思的是,在通常被认为反映全社会看法和态度的互联网舆论场上,对PX及垃圾焚烧厂项目的抗议往往会得到不少支持。这一扭曲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为突破“邻避效应”的准备是多么薄弱。

  无论是PX项目还是垃圾焚烧发电,中国与世界一流水平的技术差距都已能够克服。在欧美和亚洲发达地区逐渐解决了“邻避效应”的时候,中国大陆却困在了这里,显然有我们自己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大概是中国的环保、生态形势总体严峻,公众有点“吓怕了”,很担心自己身边的环境因新建项目遭到集中破坏。换句话说,人们对PX项目和垃圾焚烧厂的恐惧是真实的,并非是“撒娇”。

  第二个原因要从政府公信力不足上去找。不少人有一种印象:政府内部讨论时说的,有可能与向公众说的不一样,公开信息或许会把问题说轻一些,留一手。公众对政府就敏感信息的表态信任不够,严重影响了各地敏感工业项目立项时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效果。

  最近几年反腐败这么难做的事都取得了惊世效果,然而各地建化工和垃圾处理项目却往往推不动,不能不说非常让人遗憾。

  如果说PX项目面向的都是全国市场,垃圾焚烧则完全服务于当地。从理论上说,建垃圾焚烧厂有充分的利民性质,围绕它的社会沟通有打开局面的基础,这方面的“死结”中有大量误解因素,应当重点突破。

  这种突破不可能通过上面出个规定、下个文件来实现,而需要各地政府创造性地摸索、实践,闯出几个可以在全国复制的样板。

  要鼓励各地政府大胆推进这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沟通的多样性应当受到支持,形成确实科学、合理又有较广泛民意支持的方案后,对方案的坚持也应受到支持。在依法依规立项后,如果还发生“邻避效应”性质的群体事件,它们的相应责任应与发生其他群体事件区别对待。因为利益博弈而发生群体事件,在今后的中国大概很难避免,基层政府一遇抗议就让步,对加强法治未必有利。

  在突破“邻避效应”方面有建树的地方政府应当受到嘉奖,其中必有现代社会治理的有益经验可以总结。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问题导向,突破“邻避效应”实为重要的社会治理改革。千万别降低了它的意义。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