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个项目盖400多个章”的正常与反常

2016年06月28日 07:26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评论员 林 琳

  开发建设一个住宅项目需要盖多少个章?北京一房地产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房地产企业的一举一动都要向政府打报告,一个项目做起来,要盖400多个章。土地、规划、开工许可、预售、验收,要有十几个章,这都是大章,具体的还有消防、绿化、地下水、南方的白蚁,连避雷针都要验收……

  一个项目盖400多个章,多还是少?正常还是不正常?

  从常识上来说,开发建设一个房地产项目,开工之前肯定要盖一批章,施工建设过程中要盖一批章,竣工、验收、交付,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还要盖一批章。若论重要性,之于一幢楼房的安全、住户的安康,哪一个章是可以省略的?说避雷针要验收,有人觉得搞笑,但不装避雷针或者避雷针质量不过关,这样的房子谁会买、谁敢住?南方省份,每一个项目开工前都得跟白蚁防治办公室签一份合同,才能拿到一份实施房屋白蚁预防的证明文件,这个章能省吗?须知,白蚁分泌出来的蚁酸能够腐蚀建筑木材甚至钢筋,造成房屋倒塌。

  既要保障房屋符合各种建筑质量标准,能够抵御各种恶劣天气、灾害,给人们一个温暖、放心的家,同时还要符合城市规划,地下水、消防、绿化、管网等每一个细节都要合格合规,400多个章意味着400多道审核。若真是把其中一些证明、审核取消了,全凭商家自觉,结果恐怕只能“呵呵”了。

  应该厘清的是,房地产开发周期长,涉及金额大、环节多,政策管控严,不能把它跟“证明我妈是我妈”那种单一的证明做简单的比较,而要认识到其涉及的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乃至城市安全的重要性、特殊性和专业性。

  不少人看罢此番新闻,迅速被夺人眼球的“400多个章”吓到了,一言不合就“攻击”相关部门——“有利可图的事情,各个部门都想吃一块,都想利用盖章来卡。无利可图的事情,各个部门都不管”;“这是权力经济,不是市场经济”……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质疑,是因为个别地方和部门确实被爆出过一些以权谋利,用盖章、证明“吃拿卡要”的事情;是因为有人把房屋开发建设中的审批证明当成了普通的审批事项,认为它和媒体此前披露的“公章开会”和“审批长征”一样,都应该被大刀阔斧地裁减;是因为把这400多个章都跑下来,可能需要“疏通”不少部门和人员,人们担心这些“跑章”的成本都成为盖房子的隐形成本,最终加诸房价上。

  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上述质疑之声值得深思。简政放权不意味着什么事政府都不管了、都交给市场去调节,那些事关百姓生命、公共安全的领域不仅不能放,而且必须加强监管。

  这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该审批审核的事项必须严格严肃地落实,同时要查清其中是否有精简的空间,比如有些事项的证明和审批能否合并,是不是非得一个办公室就管一件事、一个章?第二,应该提高审批审核的效能。人们之所以对“公章创收”诟病颇多,是因为有时验收审核时都合格、通过了,事后照样出事。以房地产开发为例,400多个章都盖了,有的房子未必固若金汤,有的依然偷工减料;一些地方,可能证照尚未办齐,房子却已破土动工。

  放权并不意味着一些人从此无事可做,而是应该把相关人员、资源投入到更重要和必需的审批、监管中,保证每一个章都“货真价实”、名副其实,而不是走过场、成摆设甚至暗藏权钱交易。

  400多个公章引发的争论和质疑其实不局限于房地产领域,它的更大意义在于纠正人们对简政放权的某种片面和极端理解,哪些可以放、哪些不能减、哪些还有待加强,如何放管结合、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这才是相关部门应该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